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玉门柳河镇:村美民富产业旺 乡村振兴劲正足

22-04-13 17:04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孩子们徜徉在花海之中(资料图)

  在玉门柳河镇红田园白墙黛瓦古朴清新,绿树掩映,一步一景,游人如织,村民们洋溢着热情的笑容……如画美景背后,凝结着柳河镇在阔步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努力与汗水,因地制宜做强特色产业、推进环境革命、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全镇在乡村振兴中绽放异彩。

  尊重民意 农房改造更有温度

  在柳河镇蘑菇滩村,一幢幢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一期高标准安置房主体工程均已完工,目前正在进行污水处理、供暖管网等附属设施施工。

  “这里将安置原蘑菇滩村三个组的搬迁群众90户,年底前全部交到老百姓手里。”柳河镇蘑菇滩村党支部书记白玉勇说。

  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居环境,是促进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而推进农村相对集中居住,则是当前最直接的抓手和最紧迫的任务。全镇计划新建农房易地点2个,整组拆除腾退居民点3个,不久后,将有220多户农民搬进集中居住区,开启他们的农村新生活。

  柳河镇人大主席蔺振勇介绍,作为全市农房改造示范点,柳河镇采用统规联建方式打造的2个农房改造项目,综合考虑农村功能重塑,注重文化、养老、旅游等潜在需求,前瞻性做好社区规划和农房设计,统一配建老年人活动中心、健身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农特产展销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

  柳河镇按照“鼓励进城、引导入镇、尊重留村”的改善路径,把群众意愿摆在工作首位,真正实现“要我搬”为“我要搬”。各农房改造项目先后召开户长会56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4次,从房屋选址、建筑风格,到户型大小、设施配备等等要素,都充分征求农户意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农房改造项目得以有效推进。

  产业融合 乡村振兴更有成色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如何使环境改善、产业富民、社会治理等工作互为促进,实现乡村颜值美和气质美双提升?柳河镇坚持“产业导入、文化植入、服务融入、设施接入、品牌嵌入”的原则,以产居融合为重点,按照“项目围绕产业定,产业跟着项目进”的思路,建设了红田园、“红色文化街”“初心花园”“劳动实践教育基地”“官庄子韭菜”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动农村弱劳力就业180人,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为推动产业富民提供了现实路径。

  在红旗村红田园里,打造以苗木产业+劳模精神+红色教育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红”字上下功夫,发展乡村旅游,红旗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和“打卡地”。

  在官庄子村的温室拱棚里,一把一把整齐的韭黄摆放在地上,等待合作社集中收购。大田、拱棚、温室全周期韭菜种植模式,以及韭菜、韭苔、韭黄、韭花酱等全品系产业链,让“小韭菜”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大产业”。

  在初心花园主题公园里,围绕生态风光和创意体验农业,种植面积达500亩的艺术花田。在给游人带来美的享受的同时,每亩花卉还可获得制种收入4000元,实现花卉产业与乡村旅游双赢。

  留住乡愁 田园乡村更有韵味

  春日暖阳,笔者来到柳河红田园,在农家屋的墙上,呈现出了“红色记忆墙”,还有生产合作社博物馆、土改博物柜、知青博物馆,农家民宿巧妙地穿插其中。

  这里的建筑和陈设,坚持用“修旧如旧”的修缮理念保留乡村原有的风味风貌,将旧农屋华丽变身“文艺民宿”,粗瓷碗、煤油灯、石磨坊、黑黝黝的咸菜缸……老物件在院内院外随处可见,处处流露着乡村的厚重底蕴。有的时候,当地乡镇干部和村民还组织演出“土改斗地主”、“包产到户大会”等农村历史情景剧。

  除了随处可见的老物件,红旗村充分发掘利用农耕文化、屯垦文化,建设村史馆,开发“乡愁产业”,打造辣椒酱、手工醋、石磨面粉等五小传统作坊品牌,让传统技艺既能唤起乡愁,还能带来增收。“现在全村有30户从事土特产生产,都是上岁数的,土特产已成为老年人一项重要的收入。”红旗村党支部书记顾红艳说。

  此外,红田园还专门开辟了农事体验园和农耕生活体验坊,游客使用老式劳动工具亲自参与种地、除草、果树修剪等农事体验,感受农村的生产、生活……来到红田园可以带你穿越近百年的农村历史,带你回到孩童时代,带你回到抹不去的乡村记忆当中。

  通讯员 徐玮 赵丹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