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陇南人的国潮元宵节~

陇南发布

  正月十五闹元宵

  红红火火过大年

  一个“闹”字道出了元宵节的欢腾、热闹

  春意陇南,“寅”新纳福

  在陇南

  除了耍社火、赏花灯等欢度元宵节

  必不可少的节目外

  更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助阵

  陇南的非遗文化

  同样可以很“潮”哦

图片

  高山戏

  是源于武都高寒山区鱼龙一带的民间社火。

  武都高山戏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种之一

  

图片

  陇南市武都区地方剧种高山戏历史悠久,传承久远,以其憨直而充满幽默情味的文化品格,丰富多彩的演出形式,生动优美的唱腔,吸引着当地人民群众,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

  武都高山戏为甘肃省独有的两大特色剧种之一,是源于陇南市武都高寒山区鱼龙一带的民间社火,主要流传于武都区的鱼龙、隆兴等地。1959年10月定名为“高山戏”, 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不,米仓山云雾深处的鱼龙镇

  高山戏已经演了起来

  下面,和小陇一起来看看

  这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传统剧目

  ▼2月12日,在武都区鱼龙镇冯家山村,群众在当地山村中表演高山戏。武都高山戏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图片
图片

  高山戏的表演方式独具特色

  可以演传统戏、现代戏

  也能演折子戏、大本戏

  由于武都高山戏演出形式的绚丽多姿

  曲牌唱腔的丰富多彩

  服饰打扮的风格鲜明

  舞台表演的独具特色

  而被赞誉为“中国戏曲研究的活化石”

图片
图片

  高山戏的舞台演出形式一般分为:

  “踩台”“开门帘”“打小唱”“演故事”等

  其中“演故事”是高山戏的正式内容

  高山戏语言是地道的武都方言

  唱词有七字两句式的对联体、

  山歌体、律诗体等

  大量衬词和灵活的帮腔形式

  构成了高山戏独特的演唱风格

图片
图片

  高山戏属曲牌体戏曲剧种

  舞台音乐由器乐曲牌和唱腔曲牌构成

  曲牌板腔化的形成

  不仅使音乐结构得到了完整

  音乐风格得到了统一

  音乐色彩得到了和谐

  演唱艺术得到了提高

  伴奏艺术得到了丰富

  而且对戏剧剧情的发展、

  矛盾冲突的激化、人物性格的刻画、

  内心情感的表达等

  都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

图片
图片

  

  池哥昼

  是白马人在重大活动中表演的舞蹈。

  池哥昼如一颗耀眼明珠,

  

图片

  文县傩舞“池哥昼”,又称“鬼面子”,主要流传在陇南文县铁楼藏族乡、石鸡坝与天池等地,是白马藏族生活中一种古老独特、原始古朴的群体祭祀舞蹈,因表演时头戴面具,亦称白马面具舞。

  ▼2月13日,陇南市文县铁楼乡麦贡山村,当地居住的东亚最古老的部族白马藏族用自己独特的古老民俗跳“池哥昼”,来迎接元宵佳节的到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池哥昼”是陇南文县白马语的音译

  “池哥”意为面具,“昼”为歌舞

  这是至今还留存在白马人生活中

  古老且具有原始风貌的群体祭祀舞蹈

  身着红色袈裟的山神

  脸上涂抹成黑色的“猴儿”

  带着面具的“池哥”“池姆”

  挥动手中的牛尾刷

  伴随着锣鼓舞动

  舞姿古朴、遒劲、粗犷

  极具节奏

图片
图片
图片

  池哥昼是山寨群体性活动

  有固定的表演舞步和程式

  各个寨子表演的角色

  人数、面具、装扮、动作又不完全相同

  一般由池哥、池姆组成

  以舞蹈贯穿始终

  表演服饰、道具、形式、

  舞姿有别于其他歌舞

  充满了神秘的宗教气氛和浓厚的娱乐色彩

  是集舞、歌、乐为一体的民族民间艺术

图片
图片
图片

  数千年的繁衍发展

  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如果说

  看得见摸得着的文物

  是承载人类文明的筋骨

  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是人类文明之魂

  人月两团圆

  非遗闹元宵

  明天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小陇祝福大家

  和和美美  团团圆圆

  (文/姚琴 图/冉创昌)

编辑:赵满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