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甘特稿】飞阅沈家岭 探寻一座英雄城市的精神密码

中国甘肃网

【专题】甘肃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

  本网记者 张振宇 宋芳科 程健 任磊

  新兰州的第一天从沈家岭开始,72年前,解放军浴血奋战将红旗插上沈家岭,带来兰州解放的第一缕曙光,也为兰州带来英雄城市的基因。

  沈家岭之与兰州,就如长征之与会宁,充满战略意义和无尽希望。巍巍沈家岭孕育了英雄的兰州城,72年前,兰州战役就镌刻了永不泯灭的精神,让这场“一战定四省”的战役在沈家岭留下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在兰州解放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中国甘肃网无人机团队飞阅沈家岭,从空中俯瞰外形如葫芦般的大山,带读者从空间和时间纬度发现沈家岭的精神密码和沧桑巨变。

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遗址

  红旗插上沈家岭

  72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走进沈家岭,最先穿越的是一条长达2700米的红旗长廊。从空中俯瞰,这条长廊沿着山地公路而上,为红色沈家岭带来代入感。

  沈家岭山顶的村小组不大,有40余户人家。通过修旧如旧的改造,土黄色的夯土墙定义了村庄的主基调,也在最大程度还原小村庄过往的风貌。

红旗长廊

  七里河区魏岭乡党委副书记景霞表示,通过几年来的持续打造,位于山顶的沈家岭村已初具红色街区风貌,置身其中可以在一幅幅浮雕中学习兰州战役历史,还可以在远眺平台中观察山形遗迹,同时还能在模拟场景战壕区体验战斗的硝烟。

  沈家岭村党支部书记汪崇贵说,如果以前游客来到沈家岭没有什么可看,那么现在的沈家岭完全可以给游客带来红色文化体验。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正在让红色沈家岭发挥红色旅游效应,今年6、7月份,就有4万多名党员干部、各界群众来到沈家岭缅怀革命先烈,接受红色文化教育。

  作为兰州红色文化地标,沈家岭是惨烈的,更是英雄的。兰州战役为沈家岭烙下了永恒的红色印记,到沈家岭追寻红色足迹,对每一个兰州人来说都是必修课。 

红色文化长廊

  1949年8月20日,距离新中国成立仅有42天,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开赴兰州,准备西北地区最后一场决战——兰州战役。

  1949年8月的兰州已是国民党的最后救命稻草,此时,东北、华北、和华东的南京、上海都已解放,华东、华中的解放军正向华南追歼残敌。据守中南的白崇禧,退缩西南的胡宗南,与盘踞西北的马步芳、马鸿逵部是蒋介石最后的希望。若西南能连接西北,便可图东山再起,若西北失手,西南也将失去屏障。兰州成为敌人孤掷一注,扭转全国战局的最后希望。

  兰州城夹山带水地势险要,东西长20公里的兰山是全城天然屏障。抗日战争期间,兰州城周围就构建了大量国防工事,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又在主要阵地上修筑了钢筋水泥工事,马步芳深知兰州决战是生死存亡关键,因而将主力几乎全部用于防守,由其子马继援坐镇,摆出死守兰州架势,凭借北有黄河天险,南有群山环抱的地理优势,要与解放军决一死战。

  1949年8月19日,解放军第一野战军第19兵团和第2兵团会师兰州城郊。为了防止敌军西逃,失去战机,增加解放军军西进困难。第一野战军抵达兰州首日,迅即发起战斗。

  8月21日清晨6点,解放大军攻城的炮火点亮了群山,其中沈家岭离黄河铁桥最近,被称为兰州锁钥,若能夺下沈家岭就等于打开了解放兰州的大门,可以直捣兰州西关,控制咽喉要地黄河铁桥,截断国民党军唯一西逃退路。

今日沈家岭

  沈家岭地形像一只葫芦,葫芦头是国民党军阵地,解放军被卡在细长的葫芦柄上很难展开攻势,进退两难。高耸的山峰和坚固的碉堡仅是第一道难关,要想突破阵地,埋藏着特殊地雷的堑壕,才是真真的鬼门关。平均一平方米一个地雷,这样地雷阵,从最西北的狗娃山到最东边的窦家山全线分布。

  战斗持续到中午僵持不下,敌人开始全线反击,战斗到晚上7点,彭德怀下令停止攻击,用三天时间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以利再战。

歌曲《沈家岭》战斗

  蓄力再战,1949年8月25日,彭德怀发布兰州战役总攻命令,从东到西,窦家山、营盘岭、 沈家岭,山势险峻,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8月25日凌晨5时,担负沈家岭左翼攻击的第2兵团第4军第11师第32团官兵悄悄抵进国民党守军阵地,尽管动作极其小心,还是被国民党竖着耳朵观察的哨兵发现,双方战斗一触即发。

  沈家岭像一个平放的长柄葫芦,上面布有三道严密的防线,葫芦口处的第一道防线堪称拦路虎,最宽的地方不过一台车宽。国民党守军为了阻断解放军进攻,将唯一的狭窄的道路也整个挖断,深达10米。如此险恶的战场环境,即便国民党守军全部撤走,要想顺利通过也并非易事,但事关全局,这块硬骨头又必须啃下,担任主攻的第2兵团第4军师第11师第31团团长王学礼一直在寻找打开战场缺口的办法。

  王学礼将战壕挖掘到距离敌人30米的地方,在31团重火力压制下,不过20分钟时间,国民党守军第一道防线就被攻破,守军乱成一团。

王学礼团长等烈士牺牲纪念地

  在总攻发起前,王学礼将妻儿托付给战友,十多年的征战,王学礼指挥31团顺利拿下第一道、二道防线。趁解放军立足维未稳,凶猛的国民党守军手持大刀如洪水般袭来,企图夺回征阵地,来回往复的拉锯战消耗巨大。

  8月25日午后,在付出巨大牺牲后,第31团仍未攻破沈家岭第3道防线,全团仅剩100多人,此刻增援的敌军蜂拥而至,沈家岭阵地主峰生与死的大战即将到来。

  兰山西部的沈家岭,由于扼守兰州城唯一的黄河铁桥,进攻者得之门户大开,防守者得之可从容退去。解放军一旦攻克沈家岭,洞开西北门户,进取青海、宁夏、新疆,才会一路坦途,一时间,沈家岭牵一发而动全身。

  短兵相接,生死肉搏,面对敌人不惜血本的反扑,第一野战军第2兵团第4军第10师第30团临危受命。火速驰援与31团并肩作战,将士们如钉子般钉在阵地上。

  下午4时许,东南部窦家山,中部营盘岭被解放军攻下,西部沈家岭依然鏖战不休,敌人孤军抵抗,已是强弩之末。

  傍晚6时,第四军接到全线决战命令,对决10余小时,解放军箭在弦上,一鼓作气集中火力冲锋摧毁了敌军最后的堡垒,将红旗插在沈家岭上。

纪念广场

  当之无愧英雄城

  遗憾的是,31团团长王学礼并没有看到这一幕。在残酷的拉锯战中,王学礼亲自带领团直机关人员与敌白刃肉搏,粉碎反扑的敌人。在冲锋中,一发炮弹突然落在王学礼身边爆炸,一块弹片穿透了他的左腰部,他重重倒了下去……

  原本王学礼已经收到提拔副师的命令,他可以不参加兰州战役去赴任,然而当提拔的命令和战斗的号角不期而至,王学礼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参加战斗,直到壮烈牺牲。

兰州战役沈家岭战场遗址地形沙盘

  沈家岭山顶的恶战平息下来,第32团测绘员杨兴龙开始测绘战场态势图。

  夜晚的山顶死寂一片,青风吹过夹杂一些木质工事燃烧的噼啪声,杨兴龙沿着战场前行,他需要摸清每一位战士阵亡的位置绘制成图。

  此时,杨兴龙的内心充满煎熬,那些曾经熟悉的面孔,生命永远定格在那个让人扼惋的瞬间,这些一只脚已踏入共和国的战士,为了新中国成立牺牲在黎明之前。

  在微光下凑近一看,杨兴龙又发现了一个熟悉面孔,这位名字叫杨胜林的小战士以前一直叫杨兴龙大哥哥,所以他印象特别深刻。

  已是阴阳两隔,最后的道别还原了心酸的现场。

  杨兴龙发现倒下的杨胜林身上背着两支手枪、一支冲锋枪,旁边还扔着一支带刺刀的步枪。

  通过这几支枪的位置,杨兴龙含泪还原了最后的时刻,那是一段属于英雄的战歌。

  在拼刺刀的白刃战中,杨胜林拿着牺牲战士的一只枪,和连长一起杀敌,连长牺牲了,他又卸下连长的枪和指导员一起奋勇杀敌,指导员牺牲了,他又卸下指导员的枪和通信员一起杀敌,最后通信员不幸牺牲,杨胜林一个人浴血奋战直到倒在血泊中……

  英雄的城市从未放弃,夺下沈家岭,切断守敌退路,兰州解放迎来曙光。8月26日中午,各路解放大军肃清城内残敌,胜利会师宣告兰州解放。

模拟战壕场景

  今朝再迎新曙光

  72年过去,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沈家岭村81岁高龄的李厚功老人在瓜果飘香的小院安享晚年。

  兰州战役那年,他才9岁,跟随父母躲避在山洞里。李厚功说,虽然时间远去,但是当年的战斗他还有记忆,遥遥望去,沈家岭山顶火光冲天,后来老一辈说沈家岭战场的山体被削低了2米。

李厚功老人

  在英雄的土地上,沈家岭村的面貌也发生着改变。

  从沈家岭出发,沿着一条健身步道前行,在山包处,王学礼烈士纪念亭庄严肃穆,从这里望山下,高楼林立的兰州清晰可见。

王学礼团长等烈士牺牲纪念地

  斗转星移,光阴如梭,当我们再次注视无数烈士倒下的沈家岭时,漫山遍野鲜红的百合花,热情奔放尽展芳华,百合深扎于泥土的根系一尘不染,洁白无瑕,一如为新中国成立默默付出的军人,无论牺牲还是幸存,他们都将纯洁的信仰扎根灵魂深处。

  七里河区魏岭乡党委书记金祥荣说,兰州战役在沈家岭留下了英雄的城市名片,魏岭乡有责任更有义务把属于兰州的英雄基因保存好、传承好,让这段英雄历史成为兰州永恒的动力。

小白杨军营

  跟随七里河区魏岭乡党委副书记景霞的脚步,我们又飞阅了沈家岭村百年老屋、小白杨军营、沈家岭窑洞,这些和沈家岭有关的建筑在空中俯瞰饱经沧桑,充满历史感。

  沈家岭村百年老屋的主人朱元宝说,他们家的老屋是兰州传统民居,已经有100年历史了。前几年他们翻修老宅,村上规划红色旅游,他们就把老宅保留下来,希望给参观者带来厚重历史文化。

  从老宅到窑洞,再到战壕遗址,在不远的将来都会被千亩花海串联,成为离兰州最近的后花园。

  得益于沈家岭战斗遗址公园打造,沈家岭的红色遗址将串点成线,在花海中讲述一段红色故事,而在这其中,政府最关心如何将村民增收和红色文化开发紧密结合起来。

  “我们的这排窑洞将改造成沈家岭乡村农家乐的中央厨房,乡村农家乐单个配菜卫生难以保障,而且损耗很大,我们通过中央厨房配送,食材储存这块的损耗由我们来承担,这样可以减轻村民开农家乐的成本。”魏岭乡乡长李大为如是说。

  今年夏季虽然红色旅游火爆,但是沈家岭村旅游接待短板也体现了出来,为数不多的农家乐难以留客,沈家岭通过基础设施改造带来的引流未能很好惠及村民是政府思索的问题。

  “我们在小白杨军营打造青少年拓展基地,依托中央厨房来发展农家乐,今年将首先解决游客引上来留不住的难题。”李大为表示,目前沈家岭旅游配套项目正在有序推进。

翻修中的沈家岭窑洞

  西北师范大学城市规划与旅游景观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东泽表示,沈家岭红色旅游开发,坚持规划先行,确保红色文化资源不走样不遗失。根据沈家岭红色文化禀赋,沈家岭规划了“一廊六区两中心”。以红色文化长廊串起中央厨房服务区、乡村民宿休闲区、乡村健身步道区、红色教育体验区、千亩花开观赏区、红色文化度假区六个区块功能,以及红色教育接待中心和电子观影中心配套服务。同时,沈家岭还将延伸中高端红色旅游服务,打造学生假期研学精品课程,全方位发掘沈家岭红色文化资源,盘活沈家岭乡村振兴资源。

  金祥荣表示,魏岭乡党委、政府将沈家岭红色旅游开发纳入“十四五”规划中统筹谋划,合理开发。先期通过人居环境改造,改厕改水等措施提升村民居住水平,让美丽经济普惠村民。后期,沈家岭将升级改造,在坚决保护兰州战役遗址的前提下,合理开发旅游吸引游客上山。目前,沈家岭乡村健身步道已完成3000米,花海明年初步规划300亩,其他各项规划也正在推进中,希望可以在保护好兰州精神家园的同时,吸引更多兰州人和各地游客走进沈家岭,感受英雄城。

编辑:亢兆宁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