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21-05-20 09:0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民勤蜜瓜使民勤农民的日子甜如蜜。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李军

  榆中北部山区群众吃上了甘甜自来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孟捷

  卓尼县完冒乡中心小学的学生笑靥如花。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杨勇

美丽金昌风景怡人。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韦德占

  亲切关怀温暖人心,殷殷嘱托催人奋进。

  甘肃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响亮地提出:以敢死拼命的精神,向贫困发起冲锋!

  甘肃省委省政府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带领2600万陇原人民,举全省之力、集各种资源,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中体现“甘肃担当”。

  一场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主战场,以“两州一县”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为重点,以实施“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为抓手,以夯实精准帮扶、产业扶贫、各方责任、基层队伍、工作作风“五个基础”为举措的脱贫攻坚战在陇原大地全面打响。

  真抓实干,积极作为

  甘肃脱贫攻坚,事多事难、点多面广、千头万绪。

  2017年,甘肃深度贫困地区还涉及35个县市区、40个深度贫困乡镇、3720个深度贫困村。这些地方贫困程度深、自然条件差、致贫原因复杂。

  剩下的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超常规的力度,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不单要把精神调整到斩关夺隘打硬仗的战时状态,还要在实践中探索适合甘肃省情的“打法”。

  使命光荣,责任重大。甘肃落实“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乡村抓具体”的工作机制。成立了省委书记、省长任“双组长”,省委常委和副省长全部担任副组长的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建立了省级领导包抓深度贫困县制度,并组建了12个脱贫攻坚专责工作组,分工负责行业扶贫和组织保障工作。

  甘肃多次召开省委常委会、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会、全省脱贫攻坚推进大会、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专题工作会等高规格会议,强力压茬推进。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于凝心聚力。

  甘肃省委省政府每年与省级相关负责同志、市(州)党委政府、省直机关部门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年底考核兑现奖惩。在此基础上,市(州)、县(市、区)比照省上做法逐级签订责任书,传导责任压力。

  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认真落实“四个遍访”要求,深入一线看真贫、扶真贫。

  一张巨大的决战图,迅速在陇原大地铺开。

  时任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时任省委副书记、省长唐仁健带头上山下乡、进村入户,足迹遍及全省86个县市区。

  省委书记尹弘到任不到一周,就深入临夏州东乡县、临夏县、康乐县,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甫一到任,也深入贫困地区开展调研。

  “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临夏,临夏脱贫看东乡。”

  东乡县,这个甘肃最困难、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县,是时任甘肃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林铎的联系帮扶县。2017年以来,每隔一段时间,他就要来到东乡县,随机入户,同贫困群众一起算收入、找出路、谋发展,鼓励他们坚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决心。

  省委、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府、省政协领导同志带头深入深度贫困县联系帮扶工作,带头把主要精力、调研重点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发出明确的信号:小康路上,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

  甘肃选优配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实现贫困户帮扶责任人全覆盖。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根本保证。

  脱贫攻坚,需要实实在在的投入。

  甘肃省委省政府在财政异常困难、收支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优先保障。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将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向脱贫攻坚。

  2016-2020年,全省共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37.2亿元,其中,省级安排230.75亿元、年均增长46.62%,占中央到省资金的52.56%。

  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甘肃靶向发力,精准使用。2018-2020年,共安排“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97.72亿元,占全省的65.3%。

  以往,脱贫攻坚资金管理往往“碎片化”,分配常常“撒胡椒面”。甘肃大力创新,破解难题。省里搭建资金整合平台创新拨付方式,将涉农资金切块下达到县,重点用于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全新的“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格局,解了基层脱贫攻坚资金投入之“渴”。全省累计整合使用涉农资金922.18亿元,整合率73.74%。

  扶贫开发,单靠财政资金略显单一。

  甘肃以财政资金为杠杆,吸引和带动银行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向农业和农村发展。探索形成了“财政资金撬动、政府责任联动、金融保障推动”的金融扶贫工作机制。

  截至2020年底,甘肃累计为145.97万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655.32亿元,居全国第一。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301亿元、农产品收购贷款542亿元,重点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缓解了发展产业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构建起了力度空前、绩效良好的资金保障体系。

  扶贫资金,不能简单地用于给钱给物、发牛发羊。甘肃一改往日简单的“输血”模式,更多通过以奖代补、多干多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措施,形成“造血”机制,调动群众积极性。

  真金白银最有吸引力。有了扶贫资金和金融活水的精准润泽,贫困地区纷纷栽活了“脱贫树”,捧上了“金饭碗”。

  一户一策,精准“滴灌”

  脱贫攻坚,不是“砸钱”就管用,更需动脑筋把钱花在刀刃上。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

  甘肃围绕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问题,持续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实上见实效。

  解决“扶持谁”的问题——

  准确识别贫困人口是精准扶贫的第一步。甘肃把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工作,组织40多万名干部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完成了7262个贫困村、552万贫困人口的建档立卡,摸清了贫困人口的分布、居住条件、就业渠道、收入来源、致贫原因、发展需求等情况,扣好了精准扶贫的“第一粒扣子”。在这场艰苦的鏖战中,做到了“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静宁县苹果及果品收购龙头企业,为当地果农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毕先

  驻宁县湘乐镇瓦窑村帮扶工作队工作人员入户开展“六查三讲一完善”工作。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 樯

  在漳县的甘肃翊申文化服饰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上班的女工对小康生活信心满满。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崆峒区四十里铺镇村民在超越现代化农业智能温室实现就近务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古浪县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后的干城乡富民新村发展迅速,实现了搬迁群众搬得下、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许吉年

  对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坚持动态调整管理。将他们全部纳入全省大数据管理平台,通过不断的“回头看”和甄别调整,让脱贫的退出,返贫的进入。坚决挤出“水分”,纠正贫困者被遗漏、富裕者戴穷帽问题,以识真贫确保扶真贫。

  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在党,在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全省1.1万个帮扶单位结对帮扶1.3万个村,36万名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136万户贫困户,驻村帮扶工作队员达2.2万名。一个个驻村帮扶队,成了不拔穷根绝不撤退的突击队。

  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拔掉穷根,要选准路子。

  甘肃坚持“因地因人制宜,缺什么就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的原则,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一户一本账,各家不一样。甘肃聚焦到户扶持这个精准扶贫的核心,抓实“一户一策”脱贫措施,真正下足“绣花”功夫,帮助每一户贫困户念好自家那本难念的“经”。

  以往,帮扶干部入户填表,简单、笼统地填上贫困户的基本信息就行了。“一户一策”,要求用说事写实的办法,写清道明贫困户基本情况、致贫原因、脱贫举措、帮扶措施等,开出一张张“对症下药”、具体详细的精准帮扶“药方”。

  “你提议、我核实,守住一头子,按需定计划;你帮扶、我行动,多做几样子,产业全达标”。走进宁县盘克镇前渠村贫困户王号宁家,墙上的帮扶表格不是简单地填上几个小格、写上几个字,而是密密麻麻写满两大页。

  种什么、养什么,预计哪些能增收;惠农政策有哪些,奖补资金又有啥……脱贫账算得清清楚楚。看病的支出、基本医保的报销等,记得一目了然。

  右眼残疾的王号宁,前几年“跟风”将4亩地全部育成了树苗。结果,别人往出卖苗,他成了“接盘侠”,苗木“烂”在了地里。

  日子咋过?想起未来,王号宁一片茫然。

  根据王号宁的致富意愿和能力,帮扶干部为他量身定制了“致富套餐”——林缘区,种庄稼不行,换个角度看,却是绿色养殖好条件;以前养过耕牛,有经验,现在养肉牛准行;养牛有奖补资金,买铡草机也有……这样一筹划,致富路变得豁然开朗。

  2018年7月,王号宁买了3头母牛、2头小牛犊,牵“牛”走上致富路。

  母牛下牛犊,卖牛又买牛。这两年,王号宁养牛忙得团团转,靠着养牛彻底脱贫了。“过去咱爱打个麻将。可现在,不说平常了,正月我都没打一场麻将。咱还要养牛奔小康呢。”

  按照“一户一策”,甘肃共制定完善了65万户“一户一策”精准脱贫计划。同时开展就业扶贫、健康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

  群众“点菜”、政府“配菜”、干部“上菜”。“一户一策”开的扶贫“方子”,对胃口、易消化、有营养,让老百姓知道该怎么脱贫了,帮扶干部知道劲往哪儿使了,真正做到扶到点子上、扶到根本上。

  从“一户一策”出发,甘肃扭住到村到户这个精准扶贫的核心,不断探索完善“七个一批”精准脱贫路径: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扶贫、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及危房改造、饮水安全实行清单式管理,使行业扶贫政策、资金、项目、力量进一步聚焦扶贫对象。

  解决“如何退”的问题——

  甘肃实行最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严把贫困退出关。制定了《甘肃省贫困退出验收办法》,严格执行退出的标准和程序。组织兰州大学等6所高校开展考核退出、监督检查和贫困人口精准识别第三方评估,确保摘帽结果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在国家对我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第三方评估中,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和退出准确率连续5年分别稳定在98.9%和98.3%以上。

  目标找准,管道畅通。在甘肃,更多“扶贫活水”瞄准穷根,精准滴灌,成效明显。

  冷静“抗疫”,暖心“战贫”

  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甘肃本来就压力大、任务重,年初又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既定的节奏。

  渭源县元古堆村村民互助小组发挥协作优势,组团采摘百合,组团外销,打造元古堆百合品牌。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泾川县丰农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展销的本土农特产品受到社会各界青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学员在临夏县新集镇烹饪中心学习拉面技术。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志强

武都区洛塘镇扶贫车间工人在生产。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冉创昌

  经过几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白银市白银区金沟河发生美丽嬗变。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一度,春耕物资、饲料运不进村,部分农民工留乡返乡,一些农产品卖不出去,部分扶贫项目陷入停滞。

  夏秋时节,甘肃又遭遇百年不遇的暴洪泥石流灾害。

  疫情灾情叠加影响之下,刚脱贫群众面临返贫风险,未脱贫群众身陷困境,最后的决战难上加难。

  面对严峻考验,甘肃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聚焦深度贫困,吹响了总攻号。

  绷紧弦。疫情下,脱贫攻坚工作的信心比什么都重要。甘肃引导各级干部保持思想不乱、精力不散、目标不变,同时间赛跑、同疫魔较量,保脱贫进度。

  出政策。省上多次召开省委、省政府及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调度会、形势分析会等,从攻坚、巩固、提升、兜底、整改5个方面积极谋划、强力推进,强化支持、特事特办。

  抓复工。落实扶贫车间和扶贫企业吸纳用工,制定了用工、运输、税收、贷款等补贴支持政策,对运送生产生活资料等车辆开辟了“绿色通道”,有序推进“三农”重点项目和企业的复工复产。2020年,甘肃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7%,比正常年份的增幅还要高。

  保春耕。甘肃精心做好种子、肥料的调用,严防农资在运输中梗阻。2020年,甘肃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198.1亿元,同比增长了5.4%,增幅在全国排第二位。

  勇担当。甘肃建立了省市县三级领导督战制度,以非常之举战非常之疫!

  甘肃对8个未脱贫县挂牌督战,由省级领导干部分片包抓;贫困发生率超过10%的104个贫困村,由各市州主要领导包抓;县市区主要领导督战到户,包抓剩余贫困人口。

  反复“过筛子”、反复“回头看”。甘肃实施“3+1”冲刺清零后续行动,开展“5+1”专项提升行动。各级干部用“过筛子”的办法逐村逐户逐人逐项查漏补缺,主动靠前服务基层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千方百计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战贫新举措应运而生。

  甘肃在全国较早出台稳就业“33条”、保就业“24条”等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全力打好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政策组合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外出打工是不倒的“铁杆庄稼”。

  甘肃优先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优先组织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和返岗就业。

  ——利用扶贫车间和中小型水利、村组道路建设等工程,通过以工代赈、乡村公益性岗位等方式,解了一大批难以外出务工人员的燃眉之急。

  ——2020年,全省2546家扶贫车间吸纳就业10.3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4.2万人。累计开发乡村保洁、道路维修、养老服务等9大类岗位10.3万个。

  ——做好疫情防控,主动和企业对接,及时掌握发布和推送企业的用工信息,跨省市精心组织“点对点”输转,让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踏上了安全有序外出务工的征程。

  2020年2月22日,灵台县开启了首趟从平凉到上海的务工专列,将128名农民工组织输转到上海、江苏等地务工。

  “这下有活干了,我们心里踏实了。真没想到,疫情防控期间还能出去。”许多农民工感叹。

  为了鼓励各地组织更多的农民工“走出去”,甘肃对输转的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可能致贫人口,分别给予省外600元、省内300元的一次性交通补贴,还有1800元到3000元的劳务奖补,以及一次性1500元的生活费补助等。

  推动“保姆式”输转劳务,“家门口”就业增收。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省共发放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奖补和务工补贴13.1亿元,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89.9万人,比2019年同期还多。

  等不得、慢不得。受疫情影响而滞销的农产品也要“走出去”。

  甘肃专题研究制定深入开展消费扶贫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策措施——

  开辟绿色运输通道、发展农村电商、对接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市场、开展“消费扶贫月”活动……一连串破解农产品卖难的招数,招招见效;

  省内与省外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政府采购与市场营销结合,条条与块块结合——“五个结合”开辟了全新大宗销售渠道;

  进机关、进社区、进市场、进高校、进医院、进车站、进机场……普普通通的一个“进”字,如今被赋予全新含义,引来社会各界踊跃购买扶贫产品;

  ……

  一系列实打实的举措,让甘肃的“山货”不仅走得出来,还卖得好。2020年,全省实现消费扶贫金额138.4亿元。

  抗疫不松劲,战贫不停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和暴洪滑坡自然灾害等“加试题”,甘肃勠力同心、攻坚克难,特别之年特别作为,科学、有序、安全抓脱贫攻坚,逐村、逐户、逐人优化“打法”,确保脱贫质量更高、成色更足。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牢记嘱托 砥砺前行
  • “中国旅游日”当天 甘南州在兰州推介特色旅游 “中国旅游日”当天 甘南州在兰州推介特色旅游
  •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唤醒力量 逐梦前行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唤醒力量 逐梦前行
  •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
  •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产业扶贫 稳定增收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产业扶贫 稳定增收
  •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精准施策 精彩答卷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精准施策 精彩答卷
  • 中国旅游日甘肃省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中国旅游日甘肃省主题宣传活动正式启动
  •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殷切期望 催人奋进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殷切期望 催人奋进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振奋人心!数据见证甘肃脱贫“成绩”
2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2021年考古发掘工作准
3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
4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
5   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来我市调研 兰州
6   “中国旅游日”当天 甘南州在兰州推介
7   兰州市将优化智能化家政生活服务一站式
8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
9   2021年兰州市中考报名首日 网报报名火
10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
11   依托融合发展打好“特色牌” 红古区出
12   甘肃省上半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分类考试
13   任振鹤在京拜会国家有关部委和中央有关
14   马廷礼在兰州市宣讲《中国共产党统一战
15   宣讲百年辉煌党史 汲取奋进磅礴力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