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都:“产业先行”为乡村振兴蓄势赋能
乡村要振兴,离不开产业,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近年来,武都区始终把“产业富民”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紧紧围绕“政府引导、产业培育、企业带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麻辣产业 “吃香”四方
热烈奔放的麻和辣,是镌刻在秦巴山区群众舌尖上的味蕾记忆。如今,依托这两种味道,武都的群众悄然唱起了麻辣“致富经”。
近年来,武都区委、区政府借助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的机遇,从山东省引进多个辣椒品种,探索花椒和辣椒“双椒”套种,以树上花椒保发展,以树下辣椒促增收,不断打造“麻辣”产业升级版。
武都区马街镇是传统花椒种植大镇。在脱贫攻坚进程中,该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突破口,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立足实际,在沙坪流域创建万亩花椒种植示范基地,区域规模达1.2万亩,受益群众911户4100人。同时,推广种植了由山东湘鲁食品公司订单收购的美人椒。以规模性租赁闲置土地、社员入股分红的方式发展立体农业和订单农业,通过“双椒”套种,发展种植美人椒2000余亩,每亩增收2000元至3000元。
“我们这里山大沟深,耕地稀缺,发展花椒林下种植,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而且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说起“双椒”套种的好处,马街镇沙坪村花椒种植大户杜社林颇有“发言权”。杜社林认为,从单一种植到林下套种,不是花椒与辣椒的简单叠加,而是产业的提质增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武都区花椒采摘期在六七月,这时辣椒正值幼苗期,花椒果实不受辣椒影响。辣椒在8月结果并进入采摘期,这期间,花椒树部分叶子落下,为辣椒成长补充阳光,又防止了辣椒受曝晒而得病害。改变传统路径,群众增收就多了一重希望。马街镇打破村域、镇域制约,组建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进一步吸引和鼓励贫困户加入,加大科学管护力度,握紧“拳头”闯市场,提升“双椒”产品市场竞争力。为了更好地推动“双椒”产业发展,该镇由部分村党支部带头,返乡大学生、农村青壮年积极参与,开设“宣阳红1688”“沙坪土特产”等5家网店,有效拓宽了销售渠道。
放眼武都,“双椒”套种模式在全区范围也得到积极推广。在花椒园内,按照一定的宽度栽植辣椒,从而在一定土地面积上实现立体栽植,“上有花椒产量、下有辣椒增量”,向空间要效益,使土地效益最大化。此外,武都区各乡镇结合当地条件和原有产业优势,在产业融合上做文章,在间套复带上下功夫,在提高土地利用上扩大产出,实现了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产业富民的目的。
“橄榄树+大白鹅”奏响乡村振兴“向天歌”
“在合作社的鹅厂里不仅能领到固定工资,还能兼顾到家里,啥都不耽搁。”在武都区外纳镇稻畦村的油橄榄种植基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张卫平告诉记者。
张卫平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所说的合作社即武都区兴源油橄榄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1999年成立以来,通过对种植户“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收购、统一价格”,已带动周边农户866户3900余人发展油橄榄产业。
今年58岁的稻畦村村支书茹兴山是合作社负责人,早些年,他搭乘全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快车”,大力栽植发展油橄榄苗木,种植面积已由刚开始的300亩发展到现在的11600亩。随着产业做得风风火火,茹兴山开始琢磨起如何弥补油橄榄成长“空档期”,以产生稳定的经济效益。“通过在网上了解、外出考察,了解到大白鹅的习性非常适合林下养殖。”茹兴山介绍,油橄榄林为鹅提供了自由觅食的生态养殖基地,以吃杂草和虫为主的鹅,既清理了林中的杂草,排出的粪便还能滋养土壤。有了这样的想法后,茹兴山去年开始建棚进苗,在他的精心打理下,2019年养殖高峰期达到45000只,出栏3万多只,形成了“鹅吃林中草,草肥林中鹅,鹅肥林中土,土肥林中树”的循环农业。据了解,这些大白鹅主要销往四川宜宾等地,目前已签订了正式的购销合同。
“油橄榄除草、修剪、施肥、浇水等,加上大白鹅养殖,用工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五六十人。”茹兴山说。2019年,该合作社种植基地的油橄榄产量300多吨,收入100多万;大白鹅销售额达到90多万元,486户贫困户按照入股资金进行了分红。“橄榄树+大白鹅”,不仅鼓起了本乡镇贫困户的“钱袋子”,还带动了文县舍书乡、临江乡的农户致富,真正奏响了乡村振兴“向天歌”。
近年来,武都区油橄榄种植面积从2011年的18万亩扩大到49万亩,受益农户4.5万户21万多人,适生区人均增收2200元。油橄榄主产区的1.01万户4.42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了脱贫目标。
目前已建成16家橄榄油生产线,有效缓解了橄榄鲜果收购加工难题, 2019年鲜果产量3.8万吨,初榨油5700吨,综合产值达17.5亿元,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已研发出食用橄榄油、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等10大类80多种产品,油橄榄产品研发处于全国领先水平。2021年武都区全面启动油橄榄三年倍增计划,陇南全市将建成白龙江沿线百公里油橄榄绿色长廊,基本实现最佳适生区全覆盖种植面积力争达到1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100亿。
种下生态茶 书写致富“大文章”
在武都区裕河镇,产业升级、三产融合、农民增收的生动画卷正徐徐铺开,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绘就了一副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画卷。
裕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距离武都城区约109公里,地处陕、甘、川三省及秦岭山系与岷山山系的交汇地带,总面积51058公顷,最高海拔2472米,最低海拔660米,属典型亚热带气候。
这里气候湿润、空气清新、云雾弥漫、森林覆盖率高、河流众多、酸性土壤和天然有机肥,为茶树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目前,全镇栽植茶园18000亩,是当地的支柱产业。
枫相乡立足全域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群众长久稳定脱贫的治本之策,大力培育和发展生态茶叶、生态特色养殖、魔芋、竹笋、食用菌、劳务输转、农村电商等多元产业,增强群众“自我造血能力”,调动群众发展增收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枫相乡立足生态优势,在张家院村打造以茶为“媒”,集农家客栈、乡村旅游、茶叶加工为一体的美丽乡村田园综合体示范村。
在满山茂盛的丛林里,放眼望去,大小茶园星罗棋布,茶农在成行的茶树旁精心采摘明前茶嫩芽。为了激活茶产业活力,枫相乡结合“三变”改革模式,盘活百年茶树种植面积7600亩,示范种植龙井43号100亩,通过引进茶叶收购、加工企业,雇佣茶叶加工人员,直接或间接的带动了茶农增收。
“这两年在乡政府的领导下,我们重视茶园管护,加上我们的气温较好,春茶要比区内其他地方的早半个多月的时间,我们专门在家管护茶园,现在要抓紧时间采茶,抢抓市场卖个好价钱,比打工好多了。”正在采茶的唐俊会笑着说,自枫相乡布局“茶叶产业经济带”建设以来,部分像唐俊会一样不外出务工的群众大部分时间都在茶园忙活,一年下来收入也能上万元。在家种茶既挣到了钱,又照顾了家庭和孩子,总体来说很实惠。
与此同时,张家院村茶叶加工小车间也没闲着,他们抢收青茶、抢抓生产、抢占市场。“我炒的第一批春茶已全部预订完了,现在正准备炒第二批”正在自家炒茶的刘兴明介绍道,目前要提高青茶采摘收购,加大加工力度,加强宣传推广,着力实现产销有效衔接。
据了解,武都区茶叶分布在裕河镇、洛塘镇、五马镇、枫相乡四个乡(镇)。裕河镇茶叶年产量在8吨左右,其中龙井约2.5吨、毛尖约5.5吨,累计带动贫困群众160户,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全区共有3.25万亩茶园,采茶面积1.5万亩,丰产茶园面积0.8万亩已陆续进入成熟采摘期,年产量10.5万公斤,产值8400余万元。
高山药香飘万里
近年来,马营镇一直在“种什么”上找突破、找出路,农业的探索之路,是要经过时间和汗水来实证。在经过多年的求索后,马营镇慢慢走出了自己的发展之路。
该镇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上围绕“一个龙头(合作社)、两个品牌(当归、羌活)、两大基地(马营、两水)”的工作目标,通过政策引领,鼓励农户多元化发展中药材,以短养长、以菜养药、林药套作、长短结合,引导群众从分散种植到加入合作社规模种植,构筑集种植、贮藏、加工、销售、运输为一体的中药材产业带,全面提升镇域内中药材产品市场竞争力。
目前,马营镇共有中药材基地2万余亩,预计亩产值达0.5万元以上,为快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助推脱贫攻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最近几年,陇南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马营镇中药材产业发展也搭上了电商“快车”,不断拓宽了营销渠道。高山药香飘万里,一大批药材企业“闻香而来”的同时,藏在深山的药材,远销北京、重庆、广州等地,过去守着“金山”过穷日子的农民,如今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画卷在武都区正徐徐展开。
崖蜜酿出甜蜜生活
阳春三月,走进洛塘镇豆家庄村渭盛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中蜂养殖基地,放眼望去,在这处200余米长的山坡上,错落有致地摆放着50多个方形蜂箱。
正是油菜花开的季节,一只只勤劳的蜜蜂正在“忙里忙外”地采着油菜花蜜。
据了解,渭盛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7年,注册资金150万元,主要从事土蜂养殖、蜂产品加工、销售等。“我们合作社2017年成立初期,仅有200多箱蜜蜂,经过这几年的不断探索、学习,目前已经发展到652箱,年产蜜达4600斤左右,产值达到23万元。”渭盛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豆洪虎介绍说。
据统计,该合作社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户51户191人,累计分红18.5万元,贫困户户均分红3628元,并为豆家庄村村集体经济积累分红2万元。
“洛塘镇豆家庄村山大沟深,有着绝佳的养蜂条件:地广人稀,有较大的林地面积;蜜源植物种类多达30余种,槐花蜜、百花蜜、更是远近闻名;饲养蜜蜂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我们的蜂蜜是纯天然的土蜂蜜,品质优良,也不愁销路。”豆家庄村第一书记兼帮扶队工作队队长蒋旭宏称。乡村振兴,产业先行。
俯瞰阶州大地,一幅乡村振兴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通讯员 赵春兰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1-04-07瓜州:花卉种植 助力乡村振兴
- 2021-04-07会宁:以文明乡风引领乡村振兴
- 2021-04-07灵台中台:蔬菜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 2021-04-07武都:构建产业人才引擎,助力乡村振兴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