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兰州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
原标题: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居民收入明显增长
“十三五”时期兰州经济社会发展亮点纷呈
2月9日,市统计局发布《“十三五”时期兰州经济社会发展综述》,通过数据对比分析,全面总结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据悉,“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兰州市委、市政府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聚焦聚力高质量发展、竞争力提升、现代化建设,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全市经济发展稳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社会发展和谐稳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经济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兰州市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稳定增长。“十三五”末地区生产总值2886.7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五年年均增长5.7%,占全省比重为32%。高于同期全省5.4%的年均增速0.3个百分点。人均GDP从2015年的57142元提高到2019年的75217元,年均增长5.9%。
与此同时,全市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加。“十三五”时期,全市科技创新快速发展,与经济呈现同步加快发展的良好局面。2019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63.92亿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2.25%,比“十二五”末提高0.32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高于全省0.9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02个百分点,在西北五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二。
产业升级步伐不断加快
“十三五”以来,我市稳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培育新动能,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
值得关注的是,第三产业贡献逐年提高。2016年兰州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0%。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57.43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933.42亿元,增长3.7%;第三产业增加值1895.90亿元,增长1.5%。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十二五”末的1.76∶39.50∶58.73,调整为“十三五”末的1.99∶32.33∶65.6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十二五”末提升6.95个百分点。
刚刚过去的五年里,全市现代农业发展迅速。“十三五”以来,兰州市依托资源优势,充分利用独有的自然禀赋与资源优势,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突出特色发展农业,重点发展了蔬菜、畜牧、农产品加工贮运三大主导产业,瓜果、马铃薯、优质专用粮三大优势产业,以及百合、韭黄、花卉、玫瑰四大特色产业,“高原夏菜”无公害基地不断扩大,优势产业逐步向规模化发展。持续优化“九区十带”农业产业布局,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加速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点,特色产业发展迅速。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87.76万亩,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5.96万亩,药材种植面积15.67万亩。永登县苦水镇成功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开展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兰州高原夏菜直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西北分中心投入运营。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33.64万吨,创 “十二五”末以来新高。蔬菜产量达191.8万吨,油料产量达2.32万吨,药材产量达3.69万吨。“十三五”期间蔬菜产量年均增长5.5%,油料产量年均增长5.1%,中药材产量年均增长11.2%。
与此同时,新型工业化持续推进。兰州市坚持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推进发展装备制造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十三五”期间工业经济年均增长3.7%,规模以上轻重工业比重由“十二五”末的23.9∶76.1调整为2020年的25∶75,轻工业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十三五”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2%,轻工业增长5.0%,重工业增长2.7%,轻工业增速快于重工业2.3个百分点。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十三五”以来,我市不断调整投资结构,投资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主要支撑作用并引导经济逐步转向提质增效的发展新阶段。“十三五”末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4%。工业投资增长26.0%。
全市第三产业投资比重提高。三次产业投资结构由“十二五”末的2.19∶21.03∶76.78调整为“十三五”末的4.30∶13.00∶82.70,第二产业投资占比有所回落,第一产业、第三产业投资占比逐年提高。第三产业投资占比比“十二五”末提高5.9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18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突破。“十三五”以来,全市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着力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重大工程,城市宜居度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日益增强,“都会城市、精致兰州”建设卓有成效,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启动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着力优化空间功能布局。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开通运行,2号线一期工程进展顺利,兰州迈入“地铁时代”。奥体中心、万达文旅城等新地标开工建设,兰州中心、名城广场、砂之船奥特莱斯等综合体开业运营。新型智慧城市加快建设,5G商用全面推开,兰州荣获“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进步奖”,“市民城管”项目获得“中国城市治理创新奖”优胜奖。“十三五”末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5.7%,较“十二五”末提高2.0个百分点。
市场消费日新月异
“十三五”以来,全市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进线上与线下互动、传统商贸与电子商务融合,扩大市场规模,同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提升出口能力,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内外市场欣欣向荣。
全市餐饮、旅游、汽车、通信、住房和教育文化娱乐等新的消费热点不断涌现,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网络化的消费市场体系日渐形成,物流配送、商品集散的大商业、大市场、大物流逐渐规模化、体系化。以汽车、住房、通讯产品以及文教娱乐、旅游、家政等“新兴消费品”为特征的娱乐型、享受型消费,推动了消费结构的快速升级。商品种类日益丰富,供应能力大大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显著增强,市场经济下的消费品市场蓬勃发展。“十三五”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41.24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4倍,五年年均增长6.0%。城乡消费逐年提高。城镇零售额由“十二五”末的972.18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1438.94亿元,年均增长6.1%;乡村零售额由“十二五”末的179.97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202.30亿元,年均增长5.5%。
消费方式逐步向智能化、高端化迈进。随着大数据、移动支付的飞速发展,无纸化消费已经成为常态,线下支付空间不断缩减,微信、支付宝等线上支付方式逐渐多元化。“十三五”末全市限额以上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商品销售额4.78亿元,增长7.9%,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个百分点。
金融领域更加活跃
“十三五”以来,我市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不断改革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资本市场表现活跃。“十三五”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083.8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1倍,五年年均增长2.7%;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3167.60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8倍,五年年均增长12.7%。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9044.77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2倍,五年年均增长3.0%;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2954.98亿元,是“十二五”末的1.9倍,五年年均增长13.5%。金融业增加值从“十二五”末的240.36亿元,增至“十三五”末的431.51亿元,年均增长11.6%。
民生保障成效显著
“十三五”以来,全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补短板,惠民生,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跨上新台阶,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
全市民生领域投入持续加大。“十三五”期间,兰州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十二五”末185.20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247.13亿元,年均增长5.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十二五”末344.00亿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485.73亿元,年均增长7.1%。民生支出投入力度加大,有效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全市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农林水事务累计支出分别为405.54、34.61、232.83、196.81和196.71亿元,分别年均增长4.7%、0.5%、17.5%、5.8%和6.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十三五”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152元,比“十二五”末增加13064元,年均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52元,比“十二五”末增加5031元,年均增长8.8%。城乡居民收入比从“十二五”末的2.82(以农为1)缩小至2.74,缩小0.08。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十二五”末的20156元增加到“十三五”末的25892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由7940元增加到11551元,分别比“十二五”末增长28.5%和45.5%。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陈玮
相关新闻
- 2021-02-10兰州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10.8% 比“十三五”达到7.55%的预期目标值提高3.25个百分点
- 2021-02-10兰州市政府党组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强化担当 保持定力 锲而不舍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
- 2021-02-10兰州市五泉山公园调整春节期间开园时间
- 2021-02-10春节期间 公交充值站点营业时间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