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中国甘肃网12月16日讯(本报记者 靳佩佩 通讯员 张宏伟 吴文斌 文/图)大雪时节,崇信县山川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凤翥山下、汭水河畔,犹如一幅水墨山水画令人沉醉,这是崇信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深入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共建美好家园的生动实践。特别是汭河河畔一处名为油葫芦咀的景观生动诠释了崇信生态发展理念转变。
油葫芦咀的华丽变身
油葫芦咀距县城3公里,位于汭水河畔,本是一个睡葫芦形状的土丘,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修建水利工程炸毁了一些,只留下了一个高8米、长宽不过10米,形似葫芦咀的小土丘,汭河水流经过的时候,就像一个分水岭,将河水向下游分流出去。
40多年的风雨历程,油葫芦咀见证了崇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但是随着城乡统筹发展,县城面积不断扩大,油葫芦咀已纳入县城西扩的重点区域。2018年2月,在道路规划设计时,设计单位原本计划将油葫芦咀挖掘清理,沿河岸建设南滨河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经过充分在调研、多方听取意见后认为,油葫芦咀处于滨河路中段,有一定人文历史积淀,原址保留并改造成景观后,不仅不会影响交通,还可以成为群众休闲健身、观光娱乐的地点,让滨河路不在单调枯燥。
随着思路观念的转变和规划的调整,围绕油葫芦咀建成了景观步道、游园小路、休息平台、跌水瀑布和景观亭等休闲设施,配套建设了休闲景观带、塑胶健身步道、景观小品,现在已成为群众休闲娱乐、健身锻炼的必去之处,也成为了县城西区的标志性建筑。
顺应自然的经验启示
一个油葫芦咀的建设改造,见证着一个城市的变迁,也体现着一个地方发展理念的转变。昔日的小土丘变为现在的“网红”打卡地,折射出崇信干部群众敢于打破常规、解放观念,从改造自然到顺应自然、从重当前到利长远的思维转变。
受油葫芦咀华丽变迁的启示,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部署开展了慎挖山、慎砍树,不占河、不占沟,禁偷排、禁盗采,耕地无撂荒、土地无裸露的“两慎两不两禁两无”专项整治行动,保护传承自然人文历史景观。特别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因地制宜、因村而谋,利用废弃窑洞,谋划打造了集古村落保护、窑洞养牛、农耕体验、乡村记忆于一体的农旅综合体,实现了传统窑洞文化与现代养殖、文旅产业的相得益彰。
崇信县委书记张拴会认为,思路决定出路,新思路催生新举措,激发新活力,唯有创新思路、提升本领、大胆突破,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占领先机、赢得主动。
和谐共生的成效显现
近年来,崇信县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坚持山水田林湖草综合治理,累计建成林业重点生态工程8万亩、绿色通道25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620.3平方公里,梯田改造31万亩,新建人工河道湿地135万平方米、景观水域面积75万平方米,全县林草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59.88%和36.02%。
先后关停了境内采砂采石企业、黏土实心砖生产企业和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汭河、黑河、达溪河3条河流水质稳定达到国家Ш类水质标准,空气优良天数占比连续四年全市第一,成为了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园林县城。
同时,通过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立了“十大生态产业”项目库,大力实施绿色煤电、生态农业、康养旅游等生态项目,加快推动生态与工业、农业、文旅产业等深度融合。经过多年努力,崇信县生态环境治理体系不断健全,环保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生态产业开篇破题,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景更美的优美画卷正在陇东黄土高原上徐徐打开。
相关新闻
- 2020-12-15崇信:“青暖衣冬”活动 助贫困孩子温暖过冬
- 2020-12-10崇信:“快办”行动提升群众满意度
- 2020-12-09跨境电商推进 崇信苹果首次出口迪拜
- 2020-12-08崇信:多措并举稳就业保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