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富乡邻的“销售队长”王文斌
原标题:带富乡邻的“销售队长”王文斌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蒋文艳
深秋天气渐凉,行进在榆中北山车道岭上,道路两旁的山林被秋意染成了一幅黄色、绿色、红色的美丽画卷。10月14日,记者沿着崎岖蜿蜒的盘山路,驱车40多分钟,来到榆中县韦营乡韦家营村看到,13个全新的温室大棚建设项目正在进行收尾工作。
走进已建成的7个温室大棚里,放眼望去,最后一茬大白菜和生菜长势喜人,正陆续上市中。在韦家营村担任帮扶工作队长、第一书记的王文斌告诉记者,“今年大棚成功种植了辣椒、西红杮、茄子,成熟农产品都销售到了附近的部队食堂,目前已为合作社产生经济收益6万元左右。”
韦家营村属典型的北部干旱山区,常年干旱少雨,自然条件非常差,和榆中其他几个北部山区一样,人烟稀少,全村有 183 户 670 人,现有耕地面积 4750 亩,全为旱地,以前主要种植马铃薯、玉米、胡麻、小麦等农产品,增收渠道单一。
王文斌介绍,“2019年7月,刚到韦家营村就遇到农产品滞销的难题。当时,韦家营村在特色产业选择上重点依靠大蒜种植,村集体流转土地 230 余亩,共产大蒜 80 余吨,但产品品相差,价格低廉、没有销路,眼看着就要烂到仓库里了。”
经村两委班子商议,王文斌前往兰州找销路,村里负责送货,将损失降到最低。通过个人关系,王文斌先后联系了好几家超市,看完拍的图片后同意上架,但是当把大蒜拉过去看到实物后,对方因为品相实在太差不要了,之后王文斌又联系了好几家批发商、菜市场负责人,看过实物后依然没人愿意采购。
“我就不相信啃不下这块硬骨头了,大批量出货既然无法实现,只能一家一户的联系了。”王文斌通过发朋友圈、微信群里倡导,然后再一个一个打电话落实,第一车终于销售出去了,到后来学校食堂、政府机关单位食堂、火锅店、小商贩等大客户都下单了,销量一下提上去了。
到年底,王文斌和村两委班子共为群众销售了30000斤大蒜,2000多斤百合,500 多斤胡麻油、5 千多斤娃娃菜和 8 头猪等农副产品,为此朋友们都叫王文斌“销售队长 ”。
经过“大蒜事件”后,到了年末,王文斌和村两委讨论,市场销路不明朗的产品坚决不种。针对海拔高的村情地貌,他和农业科研机构对接联系,并邀请相关技术人员来韦家营村调研,一致认为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是关键,重点就是压缩低产低效作物,扩大高产经济作物面积,提出了建设塑料大棚蔬菜,种植百合、药材等经济作物的思路。
今年年初,经实地考察,在征求村民意见后,韦家营村把蔬菜种植作为一件民生工程来抓。村里采取大棚内轮种不同经济作物的方式,根据市场需求,按需种植蔬菜,以提高土地产出和经济效益。
通过积极向帮扶单位争取,甘肃武警支队给韦家营村援建了 3200 平方米的塑料大棚。说干就干,工作队和村民协助施工人员搭拱棚、覆塑料膜,大家商量选种、育苗。第一期种上了菠菜、油菜和小白菜。
“然而摆在村民面前的难题依然是销售。”王文斌说,今年产品质量好、口感佳、价格合理,没想到到销售后期供不应求,让我们对市场和经济效益都充满了信心。
之后,在大棚里又种植了辣椒、西红柿、茄子、菜花等蔬菜,由于没有使用化肥农药,再加上高海拔生长期较长,品质优良、健康安全,被武警支队确定为“专供”蔬菜,彻底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
大棚蔬菜试种成功,给工作队和村民树立了信心。王文斌说,“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富。”如果后期发展效益好,韦家营计划争取增加大棚数量,新建野菜加工厂,并修建带水池和田间道路方便机械作业的高标准梯田,大面积种植高海拔旱地蔬菜,用多元发展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如今的韦家营村,村巷道全部硬化,新建了村办公阵地和村活动中心。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也顺利完成,群众的安全住房的问题迎刃而解。百合、中药材、蔬菜、肉牛等种养殖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群众的收入稳步提高,韦家营村实现乡村振兴指日可待。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