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共同谱写团结进步繁荣曲——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甘肃省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20-10-14 08:2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共同谱写团结进步繁荣曲

  ——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我省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尤婷婷

  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宗教和顺、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这是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我省涉藏州县呈现出的良好发展势头。

  甘南藏族自治州和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分别是我省涉藏州县。甘南州,是古丝绸之路“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天祝县,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

  近年来,我省涉藏州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涉藏工作重大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省涉藏州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全方位进步。

  全力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

  我省涉藏州县是全国“三区三州”和全省“两州一县”脱贫攻坚重点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摆脱束缚千年的贫困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

  2019年,甘南州提前一年整体脱贫摘帽,取得了脱贫攻坚普查群众满意度全省第一的优异成绩。

  今年2月,经甘肃省政府批准,天祝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过去五年,省委省政府把涉藏州县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精准制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扎实开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和饮水安全冲刺清零行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5年初的17.24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0.2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96%下降到0.39%,涉藏州县全部脱贫摘帽;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改造危房13492户,全面解决贫困户住房和饮水安全问题,易地扶贫搬迁11259户3.57万人;建成专业合作社4902家、扶贫车间213个,培育龙头企业81家;精准实施贫困户劳动技能培训、电商扶贫等项目,用扶智扶志的办法引导农牧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激发了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

  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挥洒心血汗水、奉献勤劳智慧,涌现出了“全国脱贫攻坚模范”张小娟等一批优秀代表;他们用自己的辛苦甚至生命换来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时刻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在各自岗位上干出一流业绩、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西成、兰合铁路推进,临合高速通车,所有县通二级公路,所有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黄河干流玛曲段防洪工程主体完工,引洮济合、石门河饮水等4大水利工程建成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生动的变化、鲜活的数据,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

  我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涉藏州县“十三五”规划方案,实施了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涉藏州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4.1亿元,比2015年增加50.4%,甘南州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位居第6,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增速第1;城镇居民和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451元和8337元,分别增长36.3%、41.3%。

  深化对口支援,天津市对口支援甘南特色产业园建成运营,甘南州天津劳务工作站挂牌建立。5年来累计安排省内对口支援资金近10亿元支持民生项目建设,80%以上资金聚焦脱贫攻坚和民生保障,项目全部安排到基层乡镇实施,15万农牧民群众直接受益。

  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加速转变

  今年暑假,来自深圳的孙先生带着全家来到扎尕那游玩,这是他第二次来甘南。“之前我去过拉卜楞寺和桑科草原,这次要来看看别样的甘南。”孙先生说。

  甘南历史悠久,早在夏、商以前就有人类在“三河一江”流域繁衍生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相继出现、传播。红军长征途经甘南,“俄界会议”“腊子口战役”确定了“北上战略”方针,是中国革命重大转折地。天祝自夏至汉初先后为戎羌、月氏、匈奴等民族驻牧地,汉武帝时归入汉王朝版图,唐代后逐步形成以吐蕃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地。天祝是新中国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也是周恩来总理亲自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历史文化、民族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交流融合、交相辉映。

  立足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甘南州和天祝县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与高原生态、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相融合的文化旅游产业,5年来接待国内外游客6039.8万人次,年均增长25.9%,旅游综合收入287.7亿元,年均增长30.3%,带动了区域发展和农牧民持续增收,促进了美丽风景向美好生活的加速转变。

  “比起以前,村里更干净了,旅游基础设施也建好了,现在宁夏、陕西、青海等地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我们的收入也多了起来。”冶力关镇庙沟村村民夏中平感慨道。

  近年来,甘南州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新路子,累计投入156亿元建成红色旅游、生态体验、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特色产业型生态文明小康村1603个,生态文化旅游业逐步成为支撑发展的新兴产业和新增长点,既促进解决了就业难题,又深刻改变了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极大提升了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推动了涉藏州县与内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生态文明小康村的加快建设,弥补了甘南旅游“线长点少”的不足,夏河县安果村、临潭县庙花村、卓尼县博峪村、舟曲县各皂坝村、迭部县高吉村、玛曲县沃特村、合作市拉咱村等一批旅游专业村的蓬勃发展和精彩绽放,生动诠释了雪域高原的雄浑壮丽和山水田园的诗情画意,乡村旅游为加快发展全域旅游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天更蓝、水更碧、土更净

  海拔3060米的天祝县小石门沟松柏苍翠、河水潺潺。过去这里生活着38户牧民。2018年9月,82岁的藏族老阿妈牛金藏全家老小,从地处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的炭山岭镇四台沟村小石门沟搬迁到县城居住,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新生活,让“核心区”回归静谧。

  “大山养育了我们,现在,我们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搬离大山改善生态,这是我们对大自然的回馈和感恩。”牛金藏的儿子朵哇玛仁增说。

  随着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渐渐深入人心,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和全过程防控,从总量减排走向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从保护生态环境走向全面建设生态文明。

  实施甘南州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功能区保护与建设等重大生态项目工程,加大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和湿地保护力度,1.45万户牧民搬迁定居,黄河玛曲段干流注入量稳定在47%以上,生态环境从恶化退化走向有效治理。

  从2015年起,甘南州深入开展全域旅游无垃圾示范区创建,推进农牧村人居环境整治。这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解决了“脏乱差”问题,让甘南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天祝县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完成投资9.84亿元。加强石羊河流域、黄河流域及其一、二级支流的大通河和金强河生态治理,持之以恒推进国土绿化倍增行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厚植金山银山“价值”。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扎西才让一家生活在甘南州碌曲县尕秀村,他家的孩子今年上三年级,平常孩子们的语文作业有不会的地方都会去汉族邻居家请教。在这里,虽然民族不同,有各自的习俗风情,但大家彼此尊重、关心关爱,团结互助、亲如一家。

  近年来,我省创新涉藏州县社会治理,积极构建“基层党建+文明村社+和谐寺庙+十户联防”基层治理新模式,治理效能不断拓展。积极构建和谐民族宗教关系,实施“一廊一区一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行动,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民族宗教理论政策“百场万人”大宣讲、民族宗教法律法规“八进”等系列活动,妥善处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矛盾问题,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甘南州、天祝县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健全寺庙管理长效机制,开展宗教界“三学一做”教育、宗教场所“四进”、“国好·法大”教育实践活动,加强代表人士培训培养,落实惠民惠僧政策,推进公共服务进寺庙,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开展“厕所革命”,改造贫困僧尼危旧房,寺庙全部实现通路、通水、通电,在办实事解难题中凝聚了人心,广大僧俗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2019年全省“平安建设”社情民意调查测评,甘南州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全省第一。

  如今,我省涉藏州县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大家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团结进步。

  新时代,民族团结之花必将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