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中窥豹”到“八面莹澈”——全国产业扶贫成效观察
原标题:从“管中窥豹”到“八面莹澈” ——全国产业扶贫成效观察
记者 宋常青 程楠 兰州报道
今年7月底,在甘肃省陇南市召开的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上,来自全国多地的代表交流了产业扶贫经验和做法,系统检视、总结了产业扶贫经验。相关信息表明,从过去的寻找致富门路,“输血”仅能“管中窥豹”,到如今的产业培育,“造血”打通“八面莹澈”,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国产业扶贫正在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全国90%以上的贫困村都有了农民专业合作社,832个贫困县累计发展合作社68.2万家,直接带动2197.8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增收。
从单品类到多色彩
过去,在扶贫工作中虽然有产业扶贫的探索,但受制于种植养殖结构单一、对产业扶贫作用认识不到位等因素制约,导致产业难以形成聚集效应。如今,随着对产业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重要作用认识日益深化,产业已经成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
挂满枝头的新鲜花椒。(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张文静 摄
精准扶贫以来,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尊重市场规律,相关产业迅速发展。特别是贫困人口能够受益的特色农业、劳动密集型加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迅速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实现了产加销一体,真正发挥了产业助脱贫、促增收的重要作用。
河北省阜平县委书记刘靖介绍,从2015年开始,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的基础上,综合气候、环境、劳动力等因素,当地开始发展食用菌主导产业。
经过5年的发展,目前阜平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2万亩,覆盖140个行政村,并栽培香菇、黑木耳7500多万棒,直接带动增收2.5亿元,覆盖群众1.5万户。
“阜平‘老乡菇’产品已进入南方市场,小蘑菇撑起了‘致富伞’。”刘靖说。
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新产业和新业态也“点亮”了扶贫之路。
国务院扶贫办数据显示,目前,全国8万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规模达1500万千瓦,每年发电收益约130亿元,收益直接到村。在消费扶贫方面,截至目前,中西部省份扶贫产品共认定76000多个,已销售超过1000亿元。
茶农在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的茶园内采摘春茶。(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受益于国内强大的消费市场,产业扶贫也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内循环。在“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甘肃省陇南市,电商扶贫对当地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贡献达840元。
“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数据变成新农资。”甘肃省副省长、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说。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551万人。这其中,产业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很多贫困县和贫困村的扶贫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跨越。
从“要我发展”到共谋发展
产业扶贫,产业是手段,扶贫是目的。
在甘肃省陇南市西和县小山村的中蜂养殖基地,一名养蜂人在检查蜂巢的卫生状况。(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耿馨宁 摄
随着对产业在扶贫工作中重要作用的认识,以当地自然禀赋、原有种植养殖等产业基础、群众习惯等为基础建设产业“渔场”、教授“打鱼”技能的产业遍地开花,真正适应了贫困地区实际,生根、发芽并逐步壮大,成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
这其中,企业、合作社和致富带头人等主体的推动和“扶智”,特别是致富带头人这样的“身边人”自身成功的影响力、号召力,有力提高了产业培植的效率。
刺梨根系发达,固土保水能力强,对石漠化治理、山区水土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作用明显。贵州省引进广药集团合作开发刺梨产业,不到100天就开发出系列产品,上市3个月销售就冲破1亿元大关。
贵州省委副秘书长、扶贫办主任李建表示,通过广药集团与贵州刺梨加工企业的持续深化合作,当地已发展重点刺梨加工企业35家。“累计培训刺梨种植农户20.4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8万人次。”
不仅授人以鱼,而且授人以渔。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组织方式,该产业链的利益联结进一步强化。目前,在贵州,签订保底收购协议的刺梨基地有91万亩。
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当地的县林务公司负责前3年投资占股40%,农户以土地入股占股40%。
前3年,农民每年可从每亩地获得保底分红400元。合作社则负责组织刺梨管护、抚育、鲜果采收,占股20%。从第4年起,所获收益扣除成本后,上述三方按4∶4∶2股比分红。过去3年,水城实施的25.27万亩土地流转分红金,让当地1.1万户精准扶贫户户均增收近4000元。
如今,已有越来越多贫困人口持续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统计数据表明,全国贫困人口中有92%参与了产业扶贫,已脱贫人口中有72%得到了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
从小散弱到枝叶繁
产业兴,收入增,脱贫稳。
以往,因为掌握市场信息的渠道窄、对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低,农民盲从市场的问题比较突出,导致无论是田间丰产还是歉收,或是市价涨跌,农户都容易“受伤”。产业扶贫促使农民组织起来,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和实现最佳收益。
陕西省汉中市留坝县地处秦岭南麓腹地,属于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之前,传统农业小、散、弱使当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持续增收没有保障。
从2016年开始,当地尝试进行“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的村级组织制度性创新,壮大集体经济,构建扶贫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筑牢产业发展基础,确保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
汉中市副市长、留坝县委书记许秋雯介绍,2016年,当地依托村党支部成立了“村级扶贫互助合作社”(以下简称 “扶贫社”),由村支书担任理事长,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担任监事长(第三方),股东有县扶贫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村集体和全体村民。
扶贫社作为具备市场主体地位的经济体,承接政府的各类惠农项目、资金和龙头企业订单,管理运营集体资产,为群众发展产业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增加村集体积累。群众依托扶贫社发展产业获得收益,享受集体分红。
截至2019年底,全县75个村扶贫社已建设产业基地170个、产业生产队146个。从2016年到2019年底,当地村集体积累账面余额由不足1500万元增长到8875万元。
甘肃省陇南市文县玉皇茶厂的工人在生产车间加工刚刚采收的春茶。(资料图)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组团发展形成合力不止在留坝,带动有发展意愿的农户稳步增收,在全国已是大势所趋。得益于产业扶贫结下的累累硕果和发挥重要作用,我国贫困户的人均经营性收入,已经由2015年的1339元增长到2019年的1995元,年均增幅达到10.5%,经营性收入持续增加。
刘永富表示,更为关键的是,在产业扶贫的过程中,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改进了,党群干群关系密切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提升了,农村长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