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新闻学子重走西北角】残疾匠师安玛尼:志在,心在,传承在
“他这一辈子都在做木雕,除了木雕没有别的爱好。”安拉目九望着怀抱木雕、埋头雕刻的哥哥说道:“他与木非常有缘。”虽然已到古稀之年,但安玛尼仍然没有放下手中的刻刀。
正在雕刻佛像的安玛尼 唐郝/摄
1950年,安玛尼出生在卓尼县柳林镇多洛村的一个普通藏族农民家庭中,但他的经历却不普通。在五十多年的藏式木雕雕刻生涯中,他创作了数件堪称奇迹的木雕作品,并于2005年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全国工艺美术一级大师”称号,于 2011年被工信委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然而,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他身患残疾,手连捧饭碗都相当困难。
因为在1967年患小儿麻痹症却没有得到有效治疗,安玛尼最终落下十指变形无法伸展、右腿弯曲不能着地的终身残疾。当时家里条件困难,父母年迈,又有两个年幼的弟弟需要照顾,生活就如同一座大山一样压得全家人喘不过气来。
此时年仅18岁的安玛尼,虽当时卧病在床,却不得不支起家中大梁,为家里撑起一片天,用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安玛尼伤痕累累的十指 唐郝/摄
自1971年起,安玛尼开始在家自学雕刻藏族民间佛教佛事用品。没有老师传授经验、指导手法,他全凭靠自己的苦心钻研与聪明才智,创造出了独树一帜的雕刻技艺。最初,他通过雕刻简单的小型印刷品(如纸钱印刷板)来养家糊口。当时一个板子仅能换三斤青稞,他一天雕一个板子所换的粮食根本不够一家人填饱肚子。他每天挨着饥饿与疼痛坚持雕刻,没有老师,就细细揣摩唐卡的纹路和佛像的形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悉心学习。
通过不断摸索,安玛尼的木雕技艺进步飞快,并于1982年进入卓尼禅定寺雕刻藏文经卷印刷版与佛像,为禅定寺雕刻藏文印刷版100余万字,大小佛像百余尊。经过数十年的探索与尝试,他在选料、设计、雕刻等工艺流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从一开始“见木就雕”到后来选用迭部地区优质檀香木和香柏木作为主要材料,并在设计上坚持将藏传佛教文化与民族文化融于一体并随着时代发展加以创新。他严谨按照选料、划定尺寸比例、给毛料下胚子、细雕、精雕、打磨、上漆(蜡)、装脏、开光等雕刻步骤完成每一件佛像作品……
安玛尼制作的抗击新冠疫情的木雕 周芷涵/摄
诸多不朽成就的背后是对无尽疼痛的忍耐。因十指变形而无法伸展,对寻常人而言再简单不过的使用刻刀却成了他雕刻路上的第一道难关。为此,他按照不同的功能需求为自己“特制”了几把小刀。这些刀小到雕刻细致的发丝,大到雕刻佛像的身形。为了方便操作,刀身较寻常刻刀短小许多,刀尖根据功能不同而各有不同。刀把上面的布料已经被严重磨损,显现出历经岁月的陈旧痕迹,当记者拿起这几把小刀时,甚至能清楚地感受到因布料过于破旧而有些许硌手。虽然这些经“特制”而成的小刀带给了安玛尼一些便利,但是由于安玛尼本身十指变形难以承受重物,而他所雕刻的佛像又很沉重,因此双手上仍然留下了一道道疤痕,夹杂着旧伤与新伤,就连伤口上创可贴也被磨得“伤痕累累”。
三把陈旧的“特制”小刀 周芷涵/摄
“他(安玛尼)是我的师父,也是我的亲哥哥。”安拉目九说。安玛尼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从小激励着自己的弟弟安拉目九。安拉目九较哥哥安玛尼年幼近12岁,从幼时起就因哥哥的熏陶而对木雕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开始努力学习雕刻木雕。在他二十岁的时候跟随哥哥安玛尼在禅定寺学习藏传佛教经板和民族工艺品的雕刻,那段时间的学习让他受益终身。
2005年安拉目九被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甘肃省工艺美术一级大师”称号,并于2010年至今任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他如今的成就离不开哥哥对他的栽培。
安玛尼说:“一定要相信自己民族的艺术。我崇尚自己的民族,崇尚甘南的特色文化。我的雕刻、设计全部源于我们地方的特色雕刻艺术,这是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安拉目九与哥哥安玛尼数十年来一直坚持藏式木雕,从未改变,他们使用迭部当地的优质木材来制作木雕,为的是因地制宜,带动自己家乡的经济发展。不仅如此,安拉目九还受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的聘请,于2015—2017年任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教授,向年轻一代传授木雕技艺。
安玛尼虽然年纪大了,但心中的奋斗精神与骨子里的魄力并不曾消减半分。他眸中带光、眼神坚定地说道:“人一定要努力!不要浪费时光,要为民族、为社会、为国家而努力。”安玛尼谈及现今有些人为了追逐商业利益而大批量生产的“机雕”,十分无奈。作为一名手工艺人,他认为“机雕”会将好木料雕成千篇一律的“商品”。他坚信只有将自己日日夜夜的信仰注入亲手所雕刻的佛像中,这具佛像才具有“境界”,才具有收藏价值、艺术参考价值以及研究价值。但遗憾的是,因纯手工雕刻既费时又费力,现今全甘南纯手工木雕也只有他们一家了。
卓尼县玛尼藏式木雕有限责任公司 周芷涵/摄
为更好地发扬藏式木雕,使它得到更好的传承,安玛尼在政府的资助下,在村里建了玛尼藏式木雕记忆博物馆。博物馆的构建与布局都是由两兄弟自己设计的,馆内珍藏着他们四十多年以来的心血与积累。
博物馆馆内陈设体现了藏族风情、洮河流域“戎姆头饰”的觉乃藏族风韵以及藏传佛教对整个藏区的影响,两兄弟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木雕和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并以藏式木雕为载体,民俗博物馆为主体,弘扬洮河流域藏民族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玛尼藏式木雕记忆博物馆内藏品 唐郝/摄
俗话说:“头雕、二画、三塑匠。”安玛尼勇于直面自己身体的缺陷,一直坚持手工雕刻。刀刀镌刻,载其诚心;孜孜不倦,传扬技艺。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学生;指导老师王君玲、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