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本网原创

【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从无到有 包村干部孙亚强和群众一起缔造“沧海桑田”

2020-05-10 14:42 来源:中国甘肃网

孙亚强和村民在蔬菜大棚里聊天

  本网记者 张振宇 宋芳科 

  从种粮到种菜,短短两年时间会宁北部的土门岘大塬上就建起了3000座蔬菜大棚,没有太多种菜经验的群众也在摸索中改变着原来的生产方式。作为土门岘苏堡村的包村干部,孙亚强见证并参与了塬上大棚从无到有的创业历程,也更懂得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幸福美好新生活的向往。

  5月9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甘肃省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主题全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走进会宁北部山区土门岘,采访了扎根一线的扶贫干部孙亚强。

  “我刚包苏堡村的时候,苏堡村主要种植玉米、土豆。会宁县3000座蔬菜大棚基地落户土门岘镇,关系全镇贫困户的脱贫大计,但是建棚的土地又都在苏堡村,这就涉及土地流转,如果村民思想工作做不好,耽误了大棚建设,耽搁了脱贫攻坚进度,那可对不起乡亲们。”孙亚强说,他包苏堡村就是从村上推进蔬菜基地建设开始,而第一项工作便是动员群众流转土地。

  孙亚强说,有些群众家他们去了不下10次,但是少部分群众还是不愿意流转土地,也没想着种菜。有些村民担心自己的土地没有了界牌,还有群众担心种菜如果挣不到钱,连粮食都种不了就更麻烦了。

  群众有顾虑,干部有回应。孙亚强和同事理解老乡的想法,等到村民忙完一天的农活回家,孙亚强就和同事带着规划资料到村民家,甚至告诉村民种菜有保护价收购,如果不愿意种,土地流转一亩还有300元收入。

  在孙亚强和干部们一起努力下,土门岘蔬菜基地3000亩大棚用地流转完毕,工程进入下一阶段。

  孙亚强说,苏堡村建设大棚基地可以用只争朝夕来形容,2018年1800座,2019年1200座,两年时间3000个大棚就出现在苏堡村,对于世代种粮食的群众来说这是一个巨大转折。

  而棚建起来,贫困群众不敢种,不会种也成为摆在孙亚强和同事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孙亚强说,按照会宁产业扶贫政策,在苏堡村建成的3000个蔬菜大棚,全部分给全镇的750户贫困群众,每家可以分到4个棚。如果群众掌握了种植技术,4个棚一年收入约2万元左右,对于脱贫来说非常重要。

  可是一开始,贫困群众分到棚,观望情绪较浓,怕种不好连前期投入都赔进去。

  “我们的基地引进了现代化的农业企业,负责技术并按照保护价收购,贫困户最担心被骗,也缺乏信心,我们拿着保护价合同和群众谈,带他们参观企业种菜的技术,只要群众种上一季有收入,后续就好办了。”

刘震刚在蔬菜大棚里劳作

  村民刘震刚的两个孩子都在兰州上大学,经济压力大被列为贫困户。

  刘震刚说,前几年他一直在外面打工,蔬菜基地建好后,在孙亚强和村上干部动员下,他开考虑种棚。当初他也怕亏本,可是想想孩子的花销,再看看收购合同,2019年他还是尝试种了4个棚的水果玉米,当年合同价收购后他的纯收入达到1.6万元。加上他养羊赚的3.6万元,一年就收入5万余元,所以他今年种了3个棚的西红柿,1个棚的辣椒,这些蔬菜也是订单销售,只要加强田间管理收入就有保障。

  孙亚强说,苏堡村3000座塑料大棚涉及帮扶750户贫困户,贫困人口达3397人,占全镇总贫困户的63.5%、占总贫困户人口的65.8%。只要大棚种好了,群众也就脱贫了,这便是他在苏堡村工作的最大动力。

土门岘蔬菜大棚基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