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美丽乡村入画来——康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纪实

19-12-10 16: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魏湘

  通讯员 温正平

  康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1+9”行动方案,紧紧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大革命”(农村厕所革命、农村风貌革命、农村垃圾革命)和“六大行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尾菜处理、畜禽养殖废弃物与秸秆资源化利用、乡村规划编制、“四好农村路”建设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工作)主要工作任务,以美丽乡村建设和拆危治乱为抓手,大力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推进农村风貌革命,扎实有效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实现了从建设美丽乡村、管理经营美丽乡村到打造全域旅游大景区“三部曲”,全县形成了城乡之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景象。

  美丽乡村绘蓝图

  康县顺应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持续实施农村风貌革命,从2012年起,县委连续8年以1号文件全面安排美丽乡村建设和脱贫攻坚工作,每年新建和巩固提高50多个美丽乡村,对全县350个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洋,不砍树、不埋泉、不掷石、不毁草,确定了生态旅游型、古村修复型、产业培育型、环境改善型、文化服务型等五种建设类型村特色、一户一景观,既保持了原生态风貌、留住了乡愁记忆,又凸显了当地特色、开发了当地资源。2012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19.8亿元,撬动群众投资和社会筹资594亿元,持续完善道路、饮水、房屋等基础条件,不断加大公厕、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力度。累计拆除危旧房屋和废弃圈厕62万座,全县户均拆除危房1座以上,全县4.8万户农户中有4.3万户新建了一层或多层的砖混房屋,全部实现了住房安全,硬化入户道路268万平米、院落180万平米,1640个自然村有1500个修通了硬化路,村村都配套了服务中心、村史馆、小广场、卫生室等公共服务设施,全县累计退耕还林226万亩,荒山造林18.05万亩,自力更生连续6年建成三百里旅游文化风情线和白云山生态综合示范工程。实施农村污水处理工程14个,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项目10个,完成农村改厕16445户,新建乡村公共厕所700多座,全县共建成美丽乡村341个,有1镇8村被国家旅游局等部委评为中国最美村镇,2020年将实现美丽乡村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实现了由“脏乱差”变为“绿美净”的历史性转变。呈现出城乡一体、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新画卷,构建了既有颜值又有气质更有内涵的生态文明家园。

  产业富民坚后盾

  康县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配套发展多元特色富民产业,积极转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实现了“环境美”与“产业强”齐头并进。扶持群众发展核桃、花椒、猕猴桃、茶叶等经济林果产业90多万亩,大鲵、中蜂、蚕桑、中药材、食用菌等生态种养产业持续壮大。不断完善王坝省级工业集中区,兴源土特产、龙神茶叶等5户林特产品龙头企业发展为规上企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公司运营,协会管理,大户带动”的旅游带贫机制,建成长坝镇花桥、王坝镇大水沟及何家庄、城关镇凤凰谷、岸门口镇朱家沟及庄科、白杨镇桂花庄、阳坝镇珍爱茶山及天鹅湖新村等,集观光休闲、民宿体验、创意农业、电商扶贫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村69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村2个、3A级旅游村4个,8800名贫困人口依托乡村旅游实现高质量脱贫。各村依托传统节日和小长假,举办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旅游美食节,仅今年“51”期间接待游客22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9亿元,释放了“绿色经济”的最大效益(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建设治理有效的和谐乡村。

  拆危治乱换容颜

  康县坚持把“拆危治乱”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上下联动齐抓发力,大力实施乡村“拆危治乱”清零战。把“拆危治乱”和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等紧密结合,凡危必拆,逢乱必治,不留死角,久久为功,持续开展“花满康城、诗意乡村”行动,推进全域环境绿美净工程。全县共拆除危旧房8334户2.3万间45.1万平方米,拆除残垣断壁2937处1.6万米,复垦面积339.07亩。清理村庄垃圾8340多吨。绿化国省县乡道1300多公里,绿化空地351487平方米,境内国省干线及县乡道路会部实现绿美净。全面落实1江14河的啊河长制”治理河谷195条,实施350个村垃圾处理,建设垃圾房(池)1764座,全县已完成农户改厕3000座,占任务的100%。陈年垃圾,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老大难”问题和河道沟渠、公路沿线、农户房前屋后等重点区域的环境问题得到了全面整治,彻底改变了群众长期以来高大黑空的居住环境和垃圾乱堆的生活环境,将原来的臭水沟、烂泥村变成了“宣居宜业宜游“的美好家园。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