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在庙底沟探源华夏文明
原标题:【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
在庙底沟探源华夏文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叶海 杨世智 王莉
追溯先民足迹,探寻华夏文脉,11月18日,甘肃日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采访报道组来到在建的河南省三门峡市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了解仰韶文化保护利用情况。
庙底沟,不是一条普通的“沟”。5000年以前,这里坐落着原始的小部落,先民们辛勤劳作,修建自己的房子,从事农业劳动,还把浓郁的艺术气息和审美情趣倾注于手工制作,在专门的陶窑里烧制陶器,陶器上图案纷繁,精美无比,有条纹的、圆点的、三角纹的……
采访组在现场看到,庙底沟遗址上正在建设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和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站在遗址附近的马路上举目四望,一边高楼林立,是日益繁华的三门峡中心商务区;一边静谧安然,树木葱郁,是即将完工的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现代与古老在这里相遇,文明与历史在这里握手。
文物专家刘社刚是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副馆长,现被借调到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筹建办工作。他介绍说,庙底沟遗址所在地原来是农民的耕地,1956年至1957年,为了配合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文物部门在前期考古调查时发现并进行了第一次发掘,首次揭开庙底沟遗址的神秘面纱。2002年至2003年,有关部门为配合三门峡市重点工程建设,又对其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规模之大、发现之多、收获之丰,在全国文化遗址发掘中极为罕见。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大量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陶器,印证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的相互发展关系,在考古学上具有重要价值。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1921年首先发现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遗址的发掘者、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还因之被称为“一位中国考古学的创世纪的拓荒者”。
仰韶文化被视为华夏文明的源头,在距今7000年到5000年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聚族而居,部落交流融合,文化次续发展,展现出文明发展的足迹,为中华民族核心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社刚介绍,三门峡市在文物考古界有三大金字招牌:仰韶文化的命名地;发现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庙底沟文化命名地;发现庙底沟二期类型,是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之间的过渡类型,在两种文化之间架起了一道桥梁。
为了科学合理保护、利用庙底沟遗址,经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研究,报国家文物局批准,决定建设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项目2016年开工,目前,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程量已完成80%,预计明年五一对外开放。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及博物馆设计方案由清华大学设计团队承担。博物馆建筑造型以“交融”为构思出发点,建筑整体如同交握的双手,将公园绿地景观和城市广场交融于一体,同时,体现了庙底沟时期文化大融合的时代特征。
2018年3月,庙底沟遗址博物馆建筑工程初步设计通过专家评审,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博物馆建筑主体工程投资为1.8亿元,主要由展区、库房、研究室、学术报告厅、文创教室、办公室等建筑物构成。目前,施工图设计已经完毕,等待开工实施。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建成后,将作为一座开放式的考古遗址公园向市民开放,让文物走进老百姓生活,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优秀传统文化永续传承。
- 2019-11-28守护母亲河 甘肃着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 2019-11-28【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黄河湿地保护的“吉利样本”
- 2019-11-27推动黄河流域甘肃段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