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甘肃省劳动模范张祯: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圆梦人”(组图)

中国甘肃网

  “全国优秀复退军人”“甘肃省民兵预备役暨复退军人创业致富带头人”“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甘肃省十佳敬老模范”“甘肃省文明家庭”“甘肃省最美热心公益家庭”……

  整整两面墙上都是各种荣誉证书,这是记者在金昌市永昌县清河敬老院党员活动室里看到的一幕,而这众多荣誉的获得者是永昌县勤奋绿洲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祯。

  张祯原本是朱王堡镇流泉村一名普通的农家子弟。1981年入伍,荣立三等功,在部队入党,1985年退役回乡,在军营的历练打开了他的眼界、磨砺了他的意志。

  回乡的张祯担任起了流泉村民兵连长。那时,刚改革开放没多久,群众生活还很困难。看到家乡依旧落后贫穷,张祯萌生了创业的念头。他尝试着办小卖部、开饭馆、卖菜卖粮……

  1997年春天,当他看到乡亲们播种时洒下的化肥被风沙刮走的情景,既心疼,又无奈。次年春种,张祯在自己农机维修部的基础上,经过几十次反复试验,亲手打造出“勤奋”牌播肥机。这种省时省力、物美价廉的农机一经问世就深受欢迎。1999年,张祯一鼓作气办起了勤奋机械厂,后来发展到生产24种系列农机具,10多种产品先后获得甘肃省名牌产品,吸纳60名村民就业。

张祯发明的农机,被流泉人广泛用于农业生产。资料图

  张祯依靠自己的勤奋与努力,成为流泉村屈指可数的致富能人。日子是越来越好了。但每当看到父老乡亲依旧在风沙里过着二牛抬杠的日子时,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大风一起不见家,一茬庄稼种三遍。”流泉村地处永昌、民勤、凉州三地交界处的腾格里沙漠边缘,是金昌市八大风口之一。祖祖辈辈的流泉人,饱受风沙之害,苦不堪言。

  “每年春天,按时节下种,一场风沙过去,刚种的种子就被刮出来了。”从解放初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想尽办法与风沙抗争,但终究难抵沙进人退的尴尬局面。

  因此,张祯心底一直谋划着一个大事业——圆流泉村几代人的梦想,将沙丘变粮田,让荒滩穿绿装。

  2001年,村委会决定对流泉滩进行承包治理。张祯拿出积攒的11万元存款,又贷款10万元,在漫漫黄沙中开始了自己的治沙梦。

  但当时他的做法却遭到大家的质疑。“真是闲得没事了,把钱扔进沙子里。”“世世代代都治不了的沙患,凭他一个人怎么做?”

  张祯买来变压器,架设供电线路,打井、修渠、平整田地。“3台推土机从早到晚轮番作业,6个大沙丘变成了平地,可一场狂风过后,又成了一座座沙丘。”

  推平、卷起,再推平、再卷起……

  张祯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决定用先浇水压沙,后植树固沙的办法。”

  3000亩荒漠变绿洲,50万株白杨像一个个“战士”一样,一排排巍然矗立。张祯在这里写下人进沙退的传奇。

  现在村边竖起了一条防风固沙的绿色长廊,保护了附近5000多亩耕地不受风沙侵害,每年为当地农民带来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张祯并没有就此停下自己的脚步。

张祯(右)建起万只肉羊繁育基地,不断延伸产业扶贫链条。资料图

  2012年,张祯投资350万元成立了流泉村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永昌县“万只肉羊繁育基地”,吸收村里和周边50多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家庭困难人到养殖场工作。

  他兴建永昌县勤奋农机制造公司、永昌县裕翔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占地2000亩的家庭农场等经济实体。

  他自学机械知识,照着村里的一台播种机,自己当“设计师”。把一个只有3人的农机修理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拥有职工80人、产值达560万元、年均利税达160万元的农机具加工制造企业,有3个产品获得甘肃省乡镇企业名牌产品。

  张祯投资1.8亿元建设由市、县统一规划的惠民工程——朱王堡镇绿洲西苑农民住宅小区,圆了当地村民多年来住楼房的心愿。

  他投资5600多万元建成占地100亩的农民创业园,为村民提供各类经营摊位300多个,吸纳富余劳动力600多人。

张祯(左一)创建甘肃省首家“公助民建”的示范敬老院,让周边村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他为有走失危险的老人戴上黄手环。资料图

  2017年,张祯投资3600多万元建成了甘肃省首家“公助民建”的乡村敬老院,入住乡村留守和孤寡老人80余人。

  除了敬老院,张祯在公益事业、帮贫扶困上干过的好事数不胜数。他先后出资为村里修路架灯、植树绿化、修建文化健身广场、开办幼儿园……身边群众遇到困难,他也会不遗余力地救助。

  三十几年来,张祯已经拥有了财富,可他心中想的还是让乡亲们过上更好的生活。

  “就算是我自己富了,过上好日子了,可身边的老百姓过不上好日子,也没啥意义。”张祯的话语虽然朴实,但他却用一桩桩一件件的实事,带给流泉人幸福美好的生活。

  本网记者 彭晓姣 文/图

编辑:狄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