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头条 >> 解读 >> 精准扶贫

【我和我的祖国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百名记者走基层】 【共奔小康 人勤春来早】 【新春走基层】布楞沟放飞新希望

2019-02-11 09:1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专题】2019新春走基层

  记者 洪文泉

  “师傅开车小心点!”再三叮嘱后,马大五拍了拍身上的土,目送着小货车在盘山公路上渐行渐远……

  2月2日,农历腊月廿八,晚上8时。东乡的大山深处,扶贫车间灯火通明,在黑夜里显得格外亮堂。

  “送走这批货,就能稍歇口气了。”说话的小伙子名叫马大五,今年22岁,是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村民。这几天,扶贫车间里的油馃馃订单多到做不完,马大五真是又忙又乐。

  几年来,从“穷得出门找活路”到“家门口赚上稳定钱”,马大五一家和其他56户村民一样,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生活,见证了小山村的大变迁。

  缺水、地陡、交通不便……曾经的布楞沟村,成了这片大山里“穷出名”的典型代表,生活看不到希望。

  15岁那年,刚刚小学毕业的马大五,和村里许多孩子一样,放弃了学业,踏上了外出务工的路。从餐厅服务员到快递小哥,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也只能带个万把块钱回家。加上父亲在建筑工地打工的微薄收入,一家人勉强度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布楞沟村“走亲戚”,随后村里接来了水,修通了路。第二年,布楞沟村脱了贫。

  看到家乡的变化,漂泊多年的马大五决定回家创业。2016年,马大五和新婚妻子妥文萍一商量,决定在自家院里开个“农家乐”。虽然客人不多,但一年下来也能存几千元钱。

  2018年,随着当地脱贫攻坚的步伐加快,布楞沟村办起了“巾帼扶贫车间”,专门生产当地妇女都拿手的油馃馃。看着在家待了大半辈子的母亲都进了车间成了工人,马大五也坐不住了。

  “炸油馃馃都是女工,但包装运输总需要男工吧?”马大五毛遂自荐,去车间了找了份包装工的活儿。

  踏实肯干、有眼力劲儿……没过多久,马大五就当上了包装车间的管理人员,工资也由开始的2000元涨到了3000多元。

  “父亲在外打工,我和妈妈在车间上班,妻子在家带孩子,里里外外的事情都不耽误。”说起扶贫车间能让村里人足不出户就赚到稳定的工资,马大五喜不胜收。 

  日子过得井井有条,家里还被县里评为“文明家庭”和“五星级农户”,马大五一家的精神头更足了。

  如今,布楞沟村的油馃馃已经成了附近城市里的“紧俏货”,订单源源不断,大伙儿忙得不可开交。尤其是临近春节这段时间,10天时间里发出去5万多盒油馃馃,销售额就有20多万元。

  “看着村民们亲手制作的油馃馃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别提多高兴了。”马大五说,虽然最近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11时,但比起闲在家里,大伙儿都更愿意加班赚钱。

  “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像马大五这样的群众在布楞沟村越来越多了,家家都在想着法子忙致富。”布楞沟村驻村第一书记陕斌杰说,5年时间里,村里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近四番。

  “如今政策这么好,只要跟着党和政府,甩开膀子使劲儿干,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马大五笑着说。

  布楞沟的这片大山,曾经是“困”住了大伙儿的悬崖。眼下,整齐的新农村依山而建,宽阔的二级路即将通车,家家户户温饱不愁,扶贫车间里欢声笑语……在这个冬天,布楞沟村处处散发着春的气息。

  记者手记

  在布楞沟村,在东乡县,在我省的很多贫困地区,像马大五这样的年轻人数不胜数。他们一度挣扎在温饱线上,如今却华丽转身,成了脱贫致富最前线的新生力量,用自己的双手,在脱贫攻坚战中展现新的作为,让人备受鼓舞。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的深入,我省各地纷纷发展致富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致富奔小康。但再好的戏,还得要人来唱。群众内生动力不足,导致产业帮扶达不到最佳效果。

  扶贫,先扶志。在实践中,帮扶干部们意识到产业帮扶和精神帮扶的依存关系。他们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入户讲政策、挨家做工作,让贫困群众的思想发生了质的变化。

  现在,在大山深处的布楞沟,有了新的产业,有了新的希望和梦想……“勤”字成了这里的关键词。只要大家都动起来,陇原大地肯定会不断涌现这样的致富故事,打赢脱贫攻坚战肯定能实现。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