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康县:供销博物馆里的那些童年记忆
中国甘肃网讯(通讯员 焦杨红)氨水池、缝纫机、手电筒、水烟、沙棘汁、锁着的电话机……都是那个年代的“奢侈品”,也是老百姓生产生活的必需品。
供销社,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仿佛是一个陌生的词。但是在40多年前,一根针、一条线、一块糖,几乎任何商品都要到供销社去买。
物资匮乏的年代,供销社是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承载了一代人对更好生活的向往。走进位于周家坝镇的甘肃康县供销博物馆,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排着长队买水果糖的年代。
上世纪90年代,刚会当“小使”的我,总是被爷爷使唤到望关的大商店灌酒,我也乐意跑腿,因为每次都能挣4分钱的跑路费。那个年代的4分钱就能买4颗甜甜的水果糖啊,对于我来说,那是最开心的事儿。
今天再次踏进商店大门,感觉是暖暖的,看着那些那么熟悉的货物,好似见到走失了很久的亲人一般,内心满是感动。
抬脚跨进柜台里面时,还有些许胆怯,想当年那绝对是“禁地”,一般情况下那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柜台小门绝对是带锁的。双手轻抚那久远的柜台时,感觉自己就是售货员,内心莫名的激动。
在计划经济年代,供销社靠统购统销包揽了中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金字招牌”无人不晓。直到市场经济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供销社才渐渐淡出了百姓视线,好像“消失了”?其实,它一直存在着。在人们的心目中,供销社的所有货物都是正品,都是最放心的,那种深深的信任感和依赖感时至今日依然存在。
虽说,今天的商场、超市、专卖店、集贸市场……可以满足我们购买所有所需。然而,我们是否能够想象,曾经的那个时代,一个“商家”就能包揽几亿农民的买与卖和统购统销,为了铭记历史,整装再出发,康县供销博物馆就是在还原再现当年“大商店”场景的基础上,用那些熟悉而久远的货品勾起人们的回忆和乡愁,用文化符号定格那个久远的年代;同时,也能让人们真切感受到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历史是面镜子,在供销社这面大镜子前,我们可以回忆“想当年”的纯粹与质朴,也可以回忆曾经的匮乏与贫困,也可以想想那个年代一起长大的发小和逝世的亲人;但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感恩祖国的变化,感恩这个时代的美好;新时代、新起点、新征程,康县供销社用博物馆的形式继承和发扬供销人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背篓精神”和“扁担精神”,激励我们在未来的路上,再出发、再奋斗!
康县供销博物馆共分为原生态供销建筑群、商品实物、经营环境、历史资料等四大块,集中展示了供销文化的独特魅力,帮助人们寻回记忆,思考当下、启迪未来,给广大群众提供一个了解传承供销文化的新基地、新视角。
康县供销联社主任唐德勇介绍:“供销博物馆就是在再现当年场景的基础上,融入康县文化、茶马古道文化和新时代电商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着力打造一个有文化、有传承、有情怀、有价值的甘肃省首个供销博物馆。”
康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四个全域”工程,不断壮大县域经济。经过了市场经济洗礼,在深化改革中解决遗留问题、加强基层社建设、推进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全面对接市场,康县供销社没有完全远去,“金字招牌”正在重新擦亮。
今年,该社完成商品销售32431万元,完成农产品购进10560万元,完成再生资源回收630万元,实现利润122万元。截止目前,全县改造升级基层供销社10个,村级供销综合服务社2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农村电子商务中心1个,形成了新型基层社、综合服务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电子商务中心多种形式联合共建的新格局。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供销文化的长河之中,记忆往昔征途,挑今之重担,绘未来之蓝图,我们任重而道远。
- 2018-12-05酒泉瓜州县博物馆举办“我是文博小达人”知识竞赛活动(图)
- 2018-02-01陇南康县已建成39个“历史再现”博物馆
- 2016-01-30第九次玉帛之路文化考察:平凉地区博物馆藏玉器述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