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民铸牢健康“铠甲” ——改革开放40年定西市医药卫生工作发展综述
原标题:为人民铸牢健康“铠甲”
——改革开放40年定西市医药卫生工作发展综述
2016年11月,定西市委书记唐晓明(时任该市市长)应邀在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作专题演讲。
定西市市长戴超参加定西市中医药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贯彻中医药法论坛并调研中医药工作。
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郭玉芬调研定西市县级公立医院工作。
定西市人民医院组织医务人员深入一线开展“一人一策”健康帮扶。
5月20日,全省健康促进模式改革试点工作在渭源举行并组织开展义诊活动。
国际家庭日定西家庭医生签约现场。
定西市人民医院与渭源县人民医院举行合作揭牌仪式。
杨君辉 高文琦
改革开放40年来,定西这片曾经“苦瘠甲天下”的土地,发生了深刻嬗变。40年磨砺与成长,在定西人民心中留下深刻烙印的,除了“口袋”日渐饱满的喜悦,还有不断优化的医疗保障体系所带来的获得感。
回顾往昔,再看今朝,数字或许能说明一切——
1978年,由“赤脚医生”肩负医疗重任,带着由“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组成的“老三样”走村串户,上门接诊,一支针管、几块纱布、少量药物,便是那时守护生命的标配,条件之简陋不言而喻。
1978年,全市卫生机构仅有295个。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卫生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至2017年底,已增加到2802个。
1978年,全市的医疗机构床位数只有2605张,截至目前,床位数已增加至16314张,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从1978年的1.02张提高到2017年的5.81张。
1978年,全市168个公社卫生院中拥有四种医疗设备——手术器械包、X光机、显微镜、高压消毒器的仅仅有51个。改革开放以后,各级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目前全市医疗机构拥有万元以上设备7819台,总价值达234726万元。
1978年,全市卫生技术人员3667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44人,至2017年底,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11555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11人。
改革开放40年来,在省级主管部门的扶持指导下,在定西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医疗卫生系统正茁壮成长为一支羽翼丰满的强大队伍。定西市医疗卫生系统多年来上下齐心、团结一致,坚决拥护并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积极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中医药事业方兴未艾,基层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明显提高,现已跻身全省医疗卫生大市强市行列。
2018年11月5日至6日,在瑞雪纷飞中,我们走访了定西市卫计委及其管理的多家医院,深入医疗一线,深刻感受了改革开放40年来定西市医疗卫生事业所开创出的一片新天地。
定西市卫计委:政策惠民造福祉,医疗服务暖民心
“报销政策的完善给老百姓吃上了定心丸,许多贫困家庭的患者不再因为没钱而不敢去看病。另外,由于‘先诊疗,后付费’政策的全面实施,患者看病再也不会因为钱没到位而耽误治疗,患者治愈出院,办理完简单手续后,其他一切报销流程都由相关部门负责完成,着实方便。此外,‘大病专项救治’为重病患者开启了生命的‘绿色通道’,而‘一人一策’帮扶则如同为老百姓安排上了‘家庭医生’……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政府与老百姓的距离。”谈到自己对定西市医疗卫生领域感受最深的变化时,定西市爱卫办主任苟统一难掩内心的欣慰。
长期以来,定西一直是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定西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头号工程和头号政治任务,“送医上门、送人就医”机制不断完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得到了有效缓解,全市健康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为使各项工作更加全面有序地开展,切实助推定西市医疗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定西市成立了以市卫计委为牵头单位,市财政、人社、民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健康扶贫专责工作组,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专责工作组组长,专责组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会商情况,解决问题,保证了健康扶贫政策在各部门之间无缝衔接落实。市卫计委联合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定西市两个深度贫困县医疗人才“组团式”健康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关于印发定西市健康扶贫考核办法的通知》《关于印发定西市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定西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户“一人一策”健康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印发定西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情况调查方案的通知》等文件,及时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及时享受各项惠民政策,从组织上和政策设计上搭建了牢固的四梁八柱。
在“一人一策”健康帮扶政策的带动下,全市现已组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2180个,市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建立微信工作群2040个。同时,市人民医院抽调136名副主任以上专家,分片包干7个县区,联合入户重大疾病患者家庭,指导制定详细的诊疗方案和帮扶措施;县级医疗机构抽调797名专家分片包干各乡镇,与乡镇卫生院1430名专技人员和2186名村医,联合组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并及时实施转院治疗124人,落实送医上门13.22万人,落实送人就医121人。
在“大病专项救治”政策的带动下,定西市先后确定市人民医院为49种大病定点救治医院,安定区第二人民医院为重型精神病患者救治定点医院,确定各县级医院2—19种不等的大病救治病种。截至今年4月,共救治贫困人口64062人,83893人次。其中,大病集中救治19017人次,救治率为97.1%。
医改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09年以来,定西市卫计委以推动健康扶贫为根本,以健康定西建设为目标,大胆创新,探索出了破解医改难题的“定西解法”,即“以中医药发展为主轴,以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和市县乡村医疗联合服务一体化改革为两翼”。在此进程中,定西市率先实行中医药新农合“三个百分之百”报销政策、新农合大病保险改革、分级诊疗改革等,率先推动了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健康促进模式改革,大胆尝试市县乡村医疗联合服务一体化改革。经过8年多时间,全市医疗工作已逐步形成了以公立医院为主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办医的新格局,建立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定西市人民医院:多举并措谋发展,一心一意为患者
定西市人民医院的门诊大楼,空间敞亮,环境卫生整洁,诊区分布合理有序,现代医疗科技感强烈,颇有几分大医院的气度。据了解,2015年初,定西市人民医院整体搬迁至新城区,占地面积达到155亩,编制床位数达到1600张。
令人感慨的是,成立之初的定西市人民医院仅有4名医护人员,其前身为定西分区行政专员公署医务所。建院60多年来,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几代人不懈努力,现已发展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为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4年12月,该院加入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医疗集团,加挂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定西医院牌子。近年来,定西市人民医院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质量、科研教学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医疗服务能力迅速提升,在注重医疗水平提升的同时重点提高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迅速上升。2016年度荣获国家“医疗扶贫贡献奖”“中国医院运营管理优秀奖”。
搬迁至新院址后,为进一步改善和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定西市人民医院大胆创新,顺势成立了“患者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院前、院中、院后全流程健康服务,在办理预约挂号、预约专家、为患者提供电话咨询服务等基础工作外,还主动为门诊及住院患者提供一些便民服务,包括对需要提供帮助的患者协助交费、取药、取款,提供午休场所及便民快餐,协助联系临时护工,提供轮椅、开水、平车、多接口充电器、充电宝等。
“有好几次,有病人或医务工作者在院内捡到了钱财,反映到中心后,中心立即通过监控等方式,想尽一切办法将失主找到,就连失主们都感到意外,丢了的钱居然还可以找回来。医院曾经接生过一名出生时才0.96公斤的早产儿,孩子出院后,中心每隔一段时间都会主动派人上门为其体检,孩子父母都非常感动。中心所付出的种种行动,为我院赢得了群众好感,相比过去,大大减少了投诉事件的发生。”在该院患者服务中心主任李春艳看来,成立“患者服务中心”,是医院不断完善管理和创新发展过程中作的最有意义的探索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定西市人民医院从各方面资源的短缺与匮乏,一步步发展壮大到如今实力雄厚,管理先进。“尤其是自搬迁至新院区以来,硬件设施逐步完善,三年来共购置5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21台,其中5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17台。我们的采购也越来越规范,哪怕是小到一枚医疗针,也要通过招标的方式购买。为了体现更加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医院近年来还增设了二胎门诊、婴儿洗浴中心、无痛中心、医学围产中心、体检中心等一批特色服务项目,深受广大患者的欢迎。”这是该院党务部部长谢立功心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变化。
近年来,定西市人民医院扎实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深入开展“一人一策”健康帮扶、“组团式”健康扶贫行动,积极落实医疗核心制度,注重提高医疗质量,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打破人才引进瓶颈,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专业培训,派专家赴韩国、美国等国家和中国台湾等地区进修学习,科研成果丰硕,教学效果喜人,获得了多个国家级及省级奖项。
定西市中医院:突出中医特色,建品质化医疗服务体系
古色古香的环境,雅致大方的陈列,一踏进定西市中医院便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厚中国风。
始建于1984年的定西市中医院,建立初期从全县医疗机构调入20名医务人员,组成了医院的初始团队。
“那时候,只有10间土木结构房屋排成一排,为数不多几个医务人员便是整个医院的核心力量,没有住院部,连病床都没有。”该院党支部书记兼副院长、主任医师张斌回忆说。
几十年来,定西市中医院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就诊人数与日俱增。为了满足医院持续创新、不断突破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市中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定西市政府给予了大量的投入和支持。定西市中医院经过四次搬迁,现已发展壮大到如今总占地面积976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640平方米,设有11层的独立住院部和五层门诊楼。
1989年,定西市中医院第一次搬至新建的楼房。那时,医院设置了中医内儿科、西医妇产科、内儿科、皮肤科、预防保健科、检验科等为数不多的几个科室。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定西市中医院现已达到内设临床科室22个、医技功能科室10个、行政职能科室18个,其中省级重点专病专科2个、县级重点学科3个。医院初创时期没有床位,到后来设置了十几张床位,后又逐渐增加至170多张床位。而现如今,定西市中医院所拥有的床位数已达507张。此外,医院多年来不断增加投入、更新设备,目前拥有德国西门子双层螺旋CT、CR、DR、数字胃肠、美国GE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日本东芝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等大型医疗设备共50多台件。
创立30多年来,定西市中医院在市委、市政府以及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借力全省“走甘肃特色中医医改之路”的政策机遇,致力于打造省、市一流的市级中医院,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管理水平日渐提升,诊疗技术及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上升,各项工作均有了长足发展。2012年10月被安定区卫生局命名为全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2014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审命名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此外,定西市中医院积极开展行业合作交流,是甘肃省中医院医疗联盟医院成员之一,也是福州市中医院对口帮扶医院,同时还是甘肃省人民医院、甘肃省肿瘤医院、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技术协作医院。
“人们近几年来对中医,尤其是对中医养生理念的认识明显增强。因此,未来我们的目标是要建成以中医康养为主的特色医疗项目,尤其是慢病领域的调养和康复,为此我们现已派出团队外出进修学习,我们还将成立具有中医特色的健康管理中心,争取能为老百姓解决更多的疾病烦恼,让患者得到更有质量的医疗服务。”张斌介绍说。
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开拓创新,做高质量医疗服务“先锋”
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创建于1950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保健、康复为一体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改革开放以来,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不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凭借其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先进的医疗管理水平、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辐射周边的影响力等优势,综合实力不断攀升,口碑建设不断提高,交出了格外出彩的医疗“成绩单”,走在了全市县级医院改革发展的前列。
而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彼时极为贫困的现状,也让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在落后与无力中艰难跋涉。
“20世纪90年代,门诊楼连一个像样的卫生间都没有,只有楼外的旱厕,更别说设备有多陈旧和简陋了。2003年以后,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尤其是搬迁至新院区后,看着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源源不断地更新进来,逐渐赶上了大医院的水平,医务人员别提有多高兴了。由于我院诊疗水平不断提升,尤其是急救与ICU重症病房成为亮点,经常能看到一些周边县上的群众也前来我院诊疗。”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成爱军介绍。
“搬迁前的很多年,医院条件有限,时常正做着手术,却突然遇到停电,那时还没有高强度的LED灯,大夫们只能拿着手电筒,并点上蜡烛坚持把手术做完。”回忆起那段日子,医院创伤科主治医师谢红喜颇有感触。
2010年,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搬迁至新院址。新建院区占地面积97亩,建筑面积53236平方米,环境美观大气,建筑设计巧妙,与周围的高层建筑群遥相呼应,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
焕然一新的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设有临床、医技、行政、职能科室44个,护理单元20个,省级重点专科3个,编制病床580张,实际开放病床1000张。医疗服务能力及管理水平均有了极大的提高。
近年来,医院以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不断完善制度建设,健全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加大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力度,引入质量认证,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水平;以加强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为重点,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和《业务学习制度》,打造出了一支精神面貌好、工作能力强、能够适应现代医院发展的医疗专业团队;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改善就医模式,逐步实现了医院的现代化、精细化、信息化、无纸化管理。
2018年年初,该院全面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及“一站式”即时结报,成立了由院长任组长的即时结报领导小组,并通过横幅、宣传单、义诊等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让更多的患者更好地享受这项“绿色通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在广州举办的《2018中国医院竞争力大会》上,陇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在全国诸多县级医院中脱颖而出,入选全国县级医院500强。
渭源县人民医院:不断深化改革,着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渭源县人民医院始建于1947年7月,在2011年8月完成了整体搬迁后,目前医院占地面积达91亩,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编制床位500张。
历经70余年的岁月沧桑,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创业,渭源县人民医院始终注重传承与积淀,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加强现代化管理体系建设,目前已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急救、康复、保健、教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肩负着全县34.5万人的医疗保健任务。
搬迁以来,渭源县人民医院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医疗服务水平大幅提高。按照县域卫生医疗规划和服务需求,该院进一步拓展专业科室设置,健全完善服务职能,加强科室规范化建设,目前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感染性疾病科等11个临床一级科室;设有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超声医学、病理等6个医技科室;设有院办室、医务科、护理部、财务科、医院感染科等12个职能科室。
区别于往日的设施单薄、条件简陋,如今的渭源县人民医院,为使医疗水平跟得上时代发展的脚步,能够更加出色的完成守护人民健康的使命,在搬迁以来进行了大量的设备更新与采购,现拥有东软0.35T核磁共振、16排螺旋CT、DR、飞利浦高端四维彩超、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EPIQ5、数字胃肠机、电子胃镜等较为先进的医疗设备50多台件。此外,在重点学科及薄弱学科建设方面,该院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已拥有了管理完善的急救中心,急救网络逐渐形成规模,建立了急危重症患者“绿色通道”;建成了重症医学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血液透析室等。
近年来,医院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秉承“团结协作、厚德尚道、敬业爱岗、严谨求实”的医院精神,坚持“科技兴院、人才立院、质量建院”的办院方针,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强化医疗管理工作,积极稳妥推进医院改革发展,积极推行公立医院“315”改革模式,大力实施“2221”工程,即实现两个转变:努力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粗放行政化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两个提高:医疗质量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两个增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同增长;最终达到一个目标:让政府放心,使群众满意。
40年来,便捷高效的就诊卡替代了白纸黑字的处方;40年来,高科技的医疗设备替代了单薄的“经验判断”;40年来,粗糙简陋的老平房变成了电梯高楼和优美大院。更为重要的是,40年来,各种惠民政策和健康帮扶送来了对生命的尊重与祝福。40年的华丽蜕变,使定西市卫生计生事业有了足够强大的力量,让未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能够更早一步实现!
- 2018-11-20《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发布 快看看有哪些新部门
- 2018-11-20《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发布 快看看有哪些新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