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人相·记者节特刊】 坚守初心书写华章 中国甘肃网记者用镜头和笔触记录陇原春秋

中国甘肃网

  11月8号,记者节。这是全国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节日。今年是第十九个记者节。

  记者,用镜头和笔触,记录国家和社会变迁的点点滴滴,这是一份有着鲜明职业特征的工作,四处奔波采访;每日伏案写稿。

  他们坚守初心,书写华章。

  为庆祝第19个中国记者节,充分展示甘肃省新闻工作者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职业风采和责任担当,中国甘肃网《陇人相》栏目特别推出讲述记者背后的故事特辑。

  这些故事,来自中国甘肃网记者的亲身经历,这些故事,和2018年甘肃的发展变迁紧密相连,那一篇篇稿子是怎么采写出来的?那一张张图片背后付出了哪些努力?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彭晓姣 程健 图/任磊 策划/杨亚楠

  中国甘肃网记者李红军:坚守初心书写陇原春秋

  早上7点40左右,与往常一样,中国甘肃网的编辑记者李红军早早就到了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他必须赶在九点之前,把当天重点新闻编辑审核后发布在中国甘肃网。

  李红军:“我们中国甘肃网,是甘肃省委、省政府最大综合性新闻门户网站,需要为大家提供最全面及时的新闻,所以稿量要求也很高,这个工作量还是挺大的。我们这个工作其实就是在规定时间内,做大量的事情,就像行军打仗一样。”

  上午9点半左右,李红军所负责的版面已经更新的差不多了。

  李红军:“在编辑新闻的时候,一定要细心,编辑这个工作本身就是一个纽带,把受众和记者联系在一起,对稿件进行编辑审核,这是最基本的,每天要面对大量的稿件,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报道,需要反复修改斟酌,是个“烧脑”的活。这个环节一定不能出错。”

  “有时候记者参加一些活动,活动结束了,还要忙着写稿,编辑,发稿,根本没时间吃饭,有时候遇到一些大型的活动,很多记者前来报道,那时候吃个饭就像是打仗一样。”为了保证当天的新闻时效,记者、编辑都在跟时间赛跑。有时候都顾不上饭点。

  2004年,李红军来到《鑫报》开始做记者,再到现在中国甘肃网的编辑记者,在这一行一干就是十四年。社会民生,时政热点,科教文卫,基本都做过。

  在十四年的记者生涯中,最令李红军震撼的还是那一次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采访。

  2008年5月19日,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天安门广场降半旗志哀。

  汶川地震后的第七天,当时还在北京采访的李红军接到采访任务,拍摄悼念活动,因为害怕错过凌晨4点多的升旗仪式,李红军在前一天晚上交稿后,就没再睡觉,一直等到第二天凌晨3点,一路到了天安门广场,凌晨三点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人。

  凌晨四时五十七分四十秒,北京天安门广场下半旗,沉痛哀悼在汶川特大地震中的遇难者。

  “那一刻,我终身难忘。听到众人齐唱国歌,看到五星红旗徐徐飘扬,广场上很多的人都哭了,我真的能感受到身为中国人高昂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十年过去了,谈到这件事,言语之间,李红军还是显出内心的激动。

  “说实话,这些年做记者,我觉得是真的比较喜欢这份职业,因为我觉得咱们媒体是切切实实能够帮助到老百姓的一个职业,比如说帮助一些贫困学子,还有这一次我们网站设置供暖热线,这些都是让人能够记住的。所以说我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经历了从报社到新闻网站的变化,李红军觉得在现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对于记者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网络媒体。“在报社的时候,很多情况下因为受到版面的影响,所以有些新闻未必当天就能见报,但是在网站,就不一样,这里基本上当天的采访当晚就已经出了相关的新闻。在发稿速度上的变化是他觉得显著的变化之一,但是不能因为发稿的速度加快了,就影响发稿的质量。”

  新闻媒体,社会责任,弘扬正义,传播正能量,就是这些让他始终保持初心,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

  最后,为所有同事的爱岗敬业点赞,也祝所有媒体人记者节快乐。也希望我们共同努力,把好的新闻呈现给观众。

   中国甘肃网记者宋芳科:漫漫寻访跋涉路  追逐人间真善美

  或许,没有一个职业能像记者这样让我充满好奇和探索。

  也许,这个职业会很累,有时还会彷徨,可如果有一个采访放到我眼前,我还是会满心愉悦地出发!

  望着窗外的阳光,宋芳科思虑良久,道出了他作为记者,多年来的从业感悟。

  2005年,毕业于甘肃农业大学的宋芳科,并没有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专业,而是一头扎进了媒体圈。

  “当初我就后悔自己没有学传媒专业,当时有机会当记者,我就毫不犹豫地入了这行,”宋芳科说,“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斤纸一张。听到这句话,了解这句话的涵义后,我决心,不论这条路多艰辛,我都要走。”

  这条路,一走就是十三年。

  从名噪一时的西部商报到甘肃省委省政府的门户网站——中国甘肃网,宋芳科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初衷,追逐着自己的梦想,践行着自己对职业的承诺。

  十三年,从纸媒记者到网媒记者,宋芳科一直认为自己始终只是一个普通的记者。

  “普通,是因为采访的事不大,都是烟火人间凡人常事,甚至是情感纠葛家庭琐事。”不过,宋芳科从内心深处感谢每一位诉说者的信任。他说,普通有普通的温暖,也有人性的善良。

  2011年,一位60岁的男士生命即将走到尽头,为了达成他最后的心愿,他找到了宋芳科。

  “年轻时,由于分歧、固执他和妻子彼此无法原谅对方,选择了离婚。谁料多年以后,当他重病在床,前妻却放下恩怨一直悉心照料他。”宋芳科说:“他最后的愿望就是想和前妻复婚。”

  为了达成这位男士的愿望,深受其前妻所作所为感动的宋芳科当即前往兰州市城关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协调病床前办理结婚事宜。

  反复的协调,真情的感动,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被这段真情感动,被宋芳科的举动感动,一幕在病床前登记结婚的感人画面在兰州上演。

  “领到结婚证,那位男子平静了很多,也许他在人生终点的最大心愿已经完成了。宋芳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泪光闪闪:“前来颁证的工作人员则和阿姨相拥而泣,那一刻,她们发现了生活中最该珍惜的东西。”

  生活中该珍惜的有善良、有真诚、有亲情当然还有温暖,中国甘肃网新年新衣就是这样一个可以带来温暖的公益活动。

  “每一次早出晚归的公益路,可以看朝阳、可以看落日,还可以和爱心车辆的司机师傅聊天,所以我感觉很开心!”宋芳科说,公益路上有爱心还有一路的风景。

  7年,120所甘肃省内的山区学校,上万公里行程。每一次出发,中国甘肃网的公益人都在传递温暖,而这些每一次中,都有宋芳科的身影。

  宋芳科说,如果说这样的公益采访不累好像有些假,可是参与进来确实感受到快乐要比累意多。

  今年3月,正值兰州春暖花开之季,甘南州碌曲县的冰雪才刚刚开始消融,中国甘肃网当季最后一次新年新衣之行即将奔赴碌曲。

  然而,行程比宋芳科设想的要困难许多。

  在合作市给一所幼儿园分发完爱心物资后,已是下午2时许,再赶往碌曲青科学校,要走山路。一路车辆打滑,走走停停,时不时还要人推着车走,赶到时已是下午6时许。

  “我没有想到,当我们分发完爱心物资离开时,孩子们追着车说谢谢。那一刻,所有疲倦都没有了,我奋力的向窗外的孩子们招手,想告诉他们,我们愿意努力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宋芳科感慨:“也许他们长大后会记得这个曾经的小温暖,从而做一个有温度的人。”

  孩子们挥别的那美好一幕,在宋芳科的心中永久珍藏。艰辛的采访道路,无畏的公益路上,带给宋芳科的不只是感动。

  “事实上,山区孩子的坚强、乐观,更多时候感染着我。”他说:“或许每个人无法选择出生,但完全可以选择自信乐观地追求幸福,这也是孩子们带来的启示。”

  当天,返回合作市已经是夜里11时许,寒冷与乏累,并没有带给宋芳科疲惫,相反,他觉得更有精神,更有动力。

  “一个人想干一件事情,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完成,一个人不想干一件事,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推脱!”宋芳科说,当记者的都会明白这句话的内涵,因为热爱所以我们才愿意选择在记者的道路上走的更远。

  宋芳科还说,采访是一种享受,一个陌生人愿意为你敞开心扉,这样的沟通本身就值得珍惜。

  采访的道路漫长遥远,采访的人物事件也千奇百怪缤纷多彩。作为记者,一个时代的瞭望者,一个仗义执言秉笔直书的时代见证者,宋芳科用他的镜头,用他的语言将继续为新时代书写人间的真善美。

  也许,他深藏在箱底的那个“甘肃最美人物”荣誉就能诠释他的漫漫职业道路。

  笔者,也用宋芳科的一句话结束这次专访:明天还会有采访,那么,作为记者,我们继续快乐地出发吧!

编辑:张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