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脱贫攻坚

抱团走上致富路 ——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18-10-09 08:5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编辑:张珊珊

  原标题:抱团走上致富路

  ——西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纪实

  记者 涂文奎 通讯员 盘小美

  在西峰乡村,分散经营逐渐向规模经营、抱团发展转变;昔日因农产品没有销路而发愁的村民享受到了订单农业的好处;闲置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越来越多贫困户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这一切变化,得益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能人办社农民增收

  今年,对什社乡永丰村村民李兴雄来说,是个好年景:家里的药材长势喜人,家庭收入比往年明显增多。

  过去,李兴雄农忙在家种地,农闲外出打零工,辛辛苦苦一整年收入不到1万元,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在庆阳诚旺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种植了5亩柴胡,自己和妻子还到合作社打工,仅务工这一项,今年就能收入2万多元。“柴胡目前生长情况很好,明年就能收获,亩产量(干货)预计在100-150公斤,种子还能卖钱,一亩地大概能收入六七千元。”李兴雄开心地告诉记者,跟着合作社,他找到了一条致富路。

  据了解,自2012年起,什丰村致富能人袁诚旺组建了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什丰、永丰、塔头等5个行政村50多名贫困户种植柴胡、黄芩等药材。

  这些年,像李兴雄这样依靠合作社实现增收的故事,正在西峰各地陆续上演。

  为激活农业资源,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西峰区不断探索新型农民生产经营方式,大力开展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当中的“能人”创办合作社,通过“三变”改革等方式把分散经营的农民组织起来,抱团经营。一时间,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目前,西峰区注册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由2007年的3家发展到1165家,注册资金356541万元,带动农户14715户。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对接难题,促进了农村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增加农民收入。”西峰区农经局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合作社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涵盖种养殖、农机服务、农资供给、餐饮服务等领域,服务内容也从简单的产品购销、信息咨询、技术服务,逐步发展到标准制定、产品认证、品牌创建,成为带动当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羊”。

  规模经营盘活土地资源

  秋收时节,在后官寨镇赵咀村页山组,一块块梯田里,黄橙橙的高粱镶嵌在翠绿的青纱帐中,联合收割机、青贮饲料运输车来回穿梭,到处都是一片繁忙的景象。

  这样的景象,多年以前不曾有过。过去,页山组因地处偏远,交通不便,还存在安全隐患。2011年,靠着易地扶贫搬迁好政策,村民都搬到塬面的居民点,这里的土地被大片闲置。2016年7月,庆阳德馨园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页山组流转土地200多亩,建起了黄牛养殖基地。合作社每年循环养殖肉牛300多头,同时带动全村小规模养殖20户左右。

  规模养殖,每年的饲料费用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为了节约成本,合作社从去年开始大面积地种植甜高粱。今年合作社在页山组种植甜高粱600亩,当地群众以土地入股享受分红,同时也可以解决剩余劳动力200-300人次,为村民增加务工费10万-20万元。“合作社发展规模种养殖,不仅为村民带来经济收入,而且盘活了土地资源,让荒地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赵咀村村支书余志华说。

  塬边咀梢土地被闲置,或者种植经济效益低的农作物,这是许多村庄面临的现实问题。为了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西峰区大力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鼓励引导农民通过出租、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将土地流转给经营主体,通过合作社与贫困户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群众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多重收益,同时推动农业产业从小打小闹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激活农业发展活力。

  截至目前,西峰区共建成千亩示范点7个,建成种植、养殖基地107个。今年全区土地流转累计总面积达89756.81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26%,涉及农户11770户。

  大胆创新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温室大棚错落有致,棚内的水池里,不时有甲鱼把头探出水面。这是记者近日在肖金镇芮岭村庆阳景宏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看到的景象。

  十多年前,村民芮潇红在外地跑业务时,发现南方很多企业露天养殖甲鱼,广阔的前景令他心动,经过考察、协调,于2012年牵头成立庆阳景宏鑫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甲鱼进行繁殖,填补了西峰区甲鱼规模养殖的空白。

  “甲鱼生长,需要良好的水质、适宜的温度,养殖甲鱼是否成功,最关键的是水质的调控,合作社成立以来,我在水上的调试上投入了不少精力和财力。”芮潇红介绍,他通过自身的摸索和请教南方的技术员,利用4年时间终于解决了水质、温度等难题,合作社从2016年开始盈利。特别是近两年,随着养殖技术的成熟,经济效益持续上升,去年合作社收入达到510万元,纯利润300多万元。今年春节过后到8月底,销售额已超过400万元。

  随着合作社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芮潇红带动周边农户开始养殖甲鱼,同时吸纳102名农民入股合作社成为股东,享受分红。“我在2012年把5万元入股合作社,今年甲鱼销量很好,明年就能分红了,到时候估计能分到3万元,我相信以后的发展前景会更好。”村民郝亚斌说。

  在政府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新型农民认识到特色农业的重要性,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尝试,引进了一批新品种、新项目发展种养殖业。去年8月份,后官寨镇路堡村的吉吉养殖合作社,投资4万元,从山东引进21头野猪,利用废旧庄院和荒山进行繁殖,目前野猪存栏量增加到40多头。11月份,16头母猪每头将产仔5至10头,养殖2个月后,每头猪仔可销售1200多元,年收入预计在十几万元;彭原镇堰旗拗村村民王锡洲,从新疆引进西梅进行种植,今年12亩西梅开始开园采摘,每棵树产量在80到100斤,每斤售价15元左右。

  如今,西峰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遍地开花,孔塬村逸珍合作社的玫瑰、路堡村金鹿苑合作社的鹿茸、什丰村森苗圃合作社的土鸡、显胜村玉玲珑合作社的大樱桃、张庄村中斌合作社的火龙果等特色农产品,已变成了市场的“香饽饽”。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