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嘉峪关

八棵树精神是当代嘉峪关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18-08-17 15:06 来源:中国甘肃网-嘉峪关新闻网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八棵树精神是当代嘉峪关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 胡杨

  2016年,嘉峪关市公路局邀请我为他们的企业文化建设把把脉,我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公路局所有的基层单位,当听到“八棵树”的故事,我突然眼前一亮,当即走访了当事人郑占乾,在我的建议下,公路局在八棵树所在的位置,修建了公路文化广场,我为八棵树撰写了碑文;2018年,我拟将这个真实的故事编写一部四幕大型秦腔,反映当代嘉峪关人艰苦奋斗的品格,得到了市上主管领导和主要领导的首肯,目前剧本的创作已全面展开。在创作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到,八棵树精神,是当代嘉峪关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题记

  嘉峪关西郊,国道312线之侧,八棵杨树一字排开,挺拔高俊,枝干粗壮,人不能合抱。杨树面朝天下雄关,背依祁连山脉,栉比鳞次,似城市哨兵,如公路守护者,春去秋来,冬寒夏暑,历经冰雪风雨,树木巍然屹立,枝叶葱郁繁茂。

  嘉峪关市地处戈壁荒漠,风沙、盐碱、干旱相当严重,年降水量为88.4毫米,而年蒸发量达2002毫米,植树造林十分困难。在如此荒凉之地,怎能有如此旺盛生命力的八棵杨树?这要追溯到1952年初春,风沙弥漫,乍暖还寒,新中国第一代养路人郑占乾同志工作之余,号召职工和家属在简陋的道班工房前种了一排杨树,以阻挡风沙对房屋的侵害,他们用炉棍和铁勺挖开坚硬的砂土,把刚刚返青的杨树枝条埋了进去,不曾想,这些枝条从那时候起,就把稚嫩的根系扎进了戈壁,在一代代养路人的精心呵护下,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岁月更替,几经沧桑,后来剩下了八棵。

  这是老一辈嘉峪关人筚路蓝缕、艰苦创业的缩影,更是一代代嘉峪关人扎根戈壁、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甘当路石的精神传承。这八棵树,是嘉峪关人在恶劣环境中顽强拼搏,建设生态嘉峪关文明嘉峪关小康嘉峪关的精神写照。

  一、生态文明建设中,八棵树精神昭示了嘉峪关人的顽强意志:越是环境恶劣,越是要保护环境、治理生态,越是环境基础条件差,越是要迎难而上

  嘉峪关位于祁连山北麓,酒泉盆地西缘,地质构造属北部祁连山边缘凹陷带。在亿万年地质变迁过程中,特别是新构造运动的驱使下,造成了嘉峪关北部黑山隆起,南部祁连山余脉文殊山褶皱隆起,东部形成嘉峪关大断层,断层上、下盘之间形成近200米的地下跌水。由黑山、文殊山、大断层三者相向形成了地下盆地,即为嘉峪关、北大河、黑山湖三个地下水源地所在区域。由于地质构造断裂带的影响,祁连山雪水渗入形成的地下水从山前侧向流入和西部玉门盆地侧向流入大量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由西向东、由南西向东北、由西北向东南、由东南向西北4个方向流入汇集该地下水盆地。同时北大河贯穿盆地,河道渗漏及区域降水入渗补给地下水。有效地形成并富集了大量的地下水资源。全市水资源总量为4.78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3.3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1.44亿立方米。经讨赖河流域分水后,全市可利用水资源量3.31亿立方米。较为丰富的地下水资源,为嘉峪关的生态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嘉峪关市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决条件。把嘉峪关的优势用足,让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发展的方式,也成为发展的成果。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上,嘉峪关市有先天优势,但更不乏后天的执著探索。

  嘉峪关域内属温带大陆性荒漠气候。其特点是:日照长而强烈,降水少而蒸发快,多大风而温差大。全年日照总时数约3000小时左右。年平均气温在6.7℃~7.7℃之间,最高年均气温10℃。每年1月份最冷,日均气温在-9.4℃~9.7℃之间,7月份最热,日平均气温在20.3℃~21.6℃之间。最高气温达38.7℃,极端最低气温-31.6℃。嘉峪关域内昼夜气温变化较大,日温差10℃~15℃,年平均气温日差16.67℃,最大达29℃。年平均自然降水量85.3毫米。降水量随地势升高而增加,地势较高的文殊山、黑山区降水量大于150毫米。境内最大降水量达165.7毫米。无霜期年平均130天左右,最多达151天,最少109天。域内夏秋多东南风,冬春多西北风。历年风速平均2.4米/秒。平常风力多为3~4级。大于8级的累年年均17天,最多达40天,最少5天。嘉峪关风灾危害大的莫过于干热风和暴风两种。干热风多出现在六月下旬至七月下旬和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两个时段,干热风常十年或六、七年一遇,强干热风约十年二遇。干热风常使夏季作物减产,灾情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加重。本地区以新城镇受危害较重。暴风,瞬时风速达17米/秒以上,风力8级以上,危害极大。大风如伴有暴雨、地震、沙尘暴等则危害更大。嘉峪关域内每年都有若干大风天,几次沙尘暴天气。嘉峪关地处戈壁腹地,平均海拔高度一般在1600米以上,常年干旱少雨,年平均降水量只能保持在85毫米左右,而日蒸发量却是降水量的十几倍。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嘉峪关的环境条件又阻碍着生态建设的向前推进,这就需要人的勇气,这就需要人们付出不懈的努力,向恶劣环境挑战,事实证明,嘉峪关人有这样的勇气,有这样的毅力,在戈壁滩上建设自己美丽的家园,这样的奋斗,不是一天两天,稍稍梳理一下历史,就能列出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它们都与嘉峪关的生态建设有关:

  嘉峪关的建关,就是因泉而置关,这段历史很多史书上都有记载,说明了嘉峪关建关选址的标准是水,有了水,具体地说,有了九眼泉,才有了嘉峪关。有了嘉峪关,绿洲得到了开发,荒漠得到了遏制。嘉峪关下的九眼泉和九眼泉湖如今仍然是一处名胜,但出水量明显减少,一段时间甚至枯萎。

  还有一种著名的植物,那就是左公柳,它的主角是一代名将左宗棠。左宗棠(1812~1885年)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是清代晚期著名的儒将。左公从小生活在湘江之滨,对绿树有着特殊的偏爱。据传,十九世纪下半叶他率领的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据左公自己记载,光是从陕甘交界的长武县境起到甘肃会宁止,种活的树就达26.4万株。甘肃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嘉峪关故事传说》中说清同治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为了保护运粮新疆道路畅通,他令军队从陕西长武,经甘肃泾川、平凉、陇西、定西、兰州,又经河西走廊,直至新疆南疆,沿途广栽杨柳,长达数千里,被称为“左公柳”。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他的同乡、湖南湘阴人,后来的陕甘总督杨昌睿应左文襄公之约西行,见著道旁树,即景生情,吟诗一首:“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左公柳,不仅阻挡了塞上古道的风沙,美化了环境,而且为后人立下了一块“保护环境、呵护生态”的历史丰碑。

  1958年,酒钢开展初步设计。同年4月,冶金部勘探公司组建一支队伍来到戈壁滩,在酒钢厂区打了八口探井,并于1959年11月提交了《酒钢初步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书》。勘探表明,嘉峪关市区、酒钢厂区这块戈壁滩上,没有塌陷、滑坡、泥石流等物理地质现象,地基坚固。地下水埋深在100米以下。卵石层下第三纪地层中,不存在大断层。同时水源地的勘探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勘探的结果是嘉峪关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完全能够满足一座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建设的需要。酒钢的建设,使嘉峪关的水的消耗量剧增,酒钢未建水源地前,关城泉水动态稳定,流量为每秒0.4立方米。1969年泉水流量降至每秒0.25立方米。1972年几乎断流,仅余每秒0.027立方米。这也为生态建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怎样在有限的水资源状态下,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追本溯源,嘉峪关的自然环境并不优越,相反,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是这里的真实写照。1958年,当数万名建设者来到嘉峪关下的古战场,他们面对的是茫茫的戈壁,呼啸的北风,住的是地窝子,喝的是冰雪融水。但越是条件艰苦,人们越是充满了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信心和决心。酒钢建设之初,就在驻地的戈壁滩上开辟了数百亩地的果园,成立了绿化队,当年的果树如今已是数发新枝,果实累累。也许是用人们辛勤的汗水所浇灌,戈壁上的果实分外香甜,即是今天,人们说起绿化队的苹果,都会竖起大拇指,因为那甜蜜的汁液中,饱含了建设者心血。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天上的空气,地上的森林,地下的宝藏,都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重要因素。”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在嘉峪关建市之初,建设者们深山挖矿,戈壁炼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因陋就简,丰衣足食,一座座工厂矗立起来了,一棵棵绿树也在春风中摇曳着坚强的身姿。

  建设生态文明,内容非常丰富,但首先要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人类是自然重要的组成部分。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牢固树立,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这是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戈壁滩上生存,戈壁滩上创业,嘉峪关人建设生态文明之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在尊重自然,把握自然规律中,不断创造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篇章。

  有一位诗人曾经很动情地说:嘉峪关,是一个人们用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戈壁中打造的“海市蜃楼”,现代化的高炉与巍峨的雄关遥相呼应,苍茫蜿蜒的长城和葱茏摇曳的林带辉映生趣,涟涟碧波荡漾在漠漠黄沙之上,座座高楼掩映在郁郁绿荫之中。

  嘉峪关人用自己的智慧、信念和汗水在戈壁荒滩上筑起了崭新的家园。曾经的戈壁荒漠、不毛之地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平坦的道路、整齐划一的绿化林带、景色优美的花园小区,白色羽翼造型的体育场,欧式风格的大剧院,郁郁葱葱的森林公园,激情洋溢的水上欢乐园……还有集休闲、健身、观光、娱乐为一体的嘉峪关最具人气的雄关广场,这里亭台水榭造型各异,音乐喷泉水花飞溅,健身器械有益有趣,工作之余,人们三五成群,在这里享受着生活的轻松与惬意。

  为塑造雄关钢城文化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嘉峪关先后建成了“雄关之光”城标、中国邮政标志“驿使”雕塑、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标志“马踏飞燕”、“崛起的酒钢”四大标志性城雕,使长城文化、丝路文化、魏晋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

  嘉峪关市体育场、体育馆、体育运动学校等一批体育馆的建成,体育设施的完善,使得民运会、省运会、残运会、全国汽车场地越野锦标赛及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国际铁人三项积分赛、全国甲级篮球赛、全国甲级乒乓球赛等重大赛事纷至沓来。

  今天,每一个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能亲身感受到这座城市发生的巨大变化。这变化绝不仅仅是优越便利的生活条件,而是雄关处处可以感受到的安定祥和;老有所依,幼有所育的踏实保障;人们发自内心的幸福感和自豪感以及对未来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坚信和期盼。

  新市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两湖一河”工程、机场双幅路改造、新华路人行道改造、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一期工程顺利竣工,机场南路至新火车站道路、明珠东路向东延伸、城市供水扩容等工程进展顺利。城区新建各类绿地156公顷,种植苗木63.7万株,城市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继续开展了环境百日综合整治,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查,全国无障碍城市创建成功,城市品牌和形象得到新的提升。

  今天,当人们走进这座美丽的城市,耳闻潺潺流水,手扶葱郁绿色、满目广厦华栋,恍若置身秀美的江南水乡;夜幕降临时,璀璨灯火与点点星光交相辉映,酒吧、咖啡馆的霓虹灯牌熠熠闪烁,闲逸的人们在习习晚风中散步、聊天……俨然一幅时尚新城生活图。难怪曾经有一位来此旅游的人,在网上不无感慨地说:这里竟有几分欧洲小城的精致和华美。今天的嘉峪关,已成为闻名遐迩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魅力城市,最具投资价值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成为戈壁深处崛起的一座生机勃勃、绿意盎然、传奇般的现代都市。

  一个城市的魅力和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林立的高楼和如画的美景,而更多的是源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内心真切的幸福感和来过这里的人们萌生的留恋。城市这棵“梧桐树”逐渐茂盛起来,栖息在这棵树上的鸟儿,才会有幸福欢快的叫声。生活在嘉峪关的居民和来到嘉峪关的游客,都有一种深切的感受:这是一座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是一座宜居宜游的生态城市。

  这就是生态建设所创造的丰硕成果,尊重自然规律,把握自然规律,大自然也一定会把自己最美丽的一面呈现给为它无私奉献的人们。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八棵树精神谱写了嘉峪关人的高尚品格: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

  嘉峪关市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园林绿化工作作为建市之基、立市之本。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嘉峪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和甘肃省政府《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细则》,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脉、以绿为基,走生态立市的路子,加大了城市园林绿化的力度,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在戈壁荒滩上建湖蓄水、种草植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初步形成了绿树成荫、空气良好、景观和谐、生活富裕,蓝天、白雪、碧湖、绿地交相辉映的新兴现代化工业旅游区域中心城市。

  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市委、市政府一届届领导班子带领全市人民艰苦不畏苦,苦中有作为,苦中干事业,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努力,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开展了向荒漠要绿色、在戈壁建家园的绿化“接力赛”,使城市绿化规模逐步扩大,绿化水平不断提升。

  市委、市政府建立了市长负总责,常务副市长担任绿化委员会主任,酒钢集团公司和市直有关部门、驻嘉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的协调领导机构。完善了城市绿化目标责任制,政府每年与各单位签订绿化责任书,层层落实任务、人人明确责任,形成了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考核的奖惩激励机制。每年义务植树期间,市上领导身体力行,带头参加义务植树,市级领导班子、驻嘉单位都建立了绿化示范基地。从1995年开始,连续16年开展“绿化年”和争创“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小区”活动。市委、市政府对园林绿化工作在资金上优先安排、优先保障、逐年增加,保障了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需要。自2005年以来,政府累计投入绿化资金13576.43万元,用于城市道路绿化、公共绿地、防风林带建设。

  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开展近30年来,嘉峪关市广大干部群众把园林绿化工作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关心绿化、支持绿化、参与绿化。每年春季植树期间,全市各部门、各单位都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参加拉土、挖坑、植树等义务劳动,完成法定义务植树任务。全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义务植树率和群众参与率达到90%以上,义务植树尽责率在全省名列前茅。十一五以来,全市累计参加义务植树人数已达113.9万人次,义务植树1707.4多万株,全市各界群众累计义务投入绿化资金4313万元,相继建成了党员林、国防林、双拥林、青年林和巾帼林等义务植树基地30个,面积536.7公顷,绿化示范点49个,面积113.5公顷。种草植树、美化家园已成为嘉峪关人的一种品格特征和自觉行动。

  多年来,嘉峪关市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地企联手、军民共建”的原则,充分发挥大企业和驻嘉部队的作用,把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到建设戈壁园林城市的实践中来。酒钢(集团)公司领导高度重视,绿化为先,多方筹措资金大搞厂区绿化,先后建成了高科技种植园、养殖园、葡萄园,完成了尾矿坝风沙区和渣山的绿化改造工程,积极参加社会公益绿化事业,先后建成了酒钢职工游乐园、森林公园、和平公园等大型公共绿地,累计投资4亿多元建成5万亩葡萄园基地,为全市绿化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中核四○四总公司和大唐八○三电厂在生活基地搬迁中,把绿化与建设项目同时推进,累计投入绿化资金2588.87万元,建成了碧波园、金桔园等8个高绿化率住宅小区和英雄广场等大型公共绿地,基地绿化覆盖率就达到40%以上。铁路系统、驻嘉部队积极参加全市绿化工作,下大功夫绿化美化营院和工作生活区,带动了全市绿化事业的快速发展。

  嘉峪关市把扩大绿色总量作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把方便群众、服务群众、营造和谐家园作为园林绿化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按照城市发展规划和群众生活需要,就近建公园、就近搞绿化,让绿色走进街道、走进企业、走进庭院。目前,全市已建成110多处公共绿地和13座公园,所有的公园一律免费开放,基本实现了居民出门见绿,处处享绿的目标。公园绿地成为联结政府和群众的平台,成为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人民群众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素质,建绿、爱绿、护绿已成为市民自觉的文明行为。

  生态文明理念及建设实践具有鲜明的特征:在价值观念上,强调以平等态度和充分的人文关怀关注和尊重生态环境,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在实现路径上,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新道路,倡导和推行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的绿色繁荣;在目标追求上,注重增进公众的经济福利和环境权益,促进社会和谐;在时间跨度上,是长期艰巨的建设过程,既要补上工业文明的课,又要走好生态文明的路。

  如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生态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了自己的远见卓识。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听取了黑龙江省委有关开荒问题汇报后指出:大面积开荒一定要慎重,有的没搞清,开了荒得不偿失,引起气候变化,出现黑风暴、风沙现象。邓小平同志对西部地区的造林绿化工作十分关心,并要求将植树种草与改善生态、脱贫致富紧密结合,要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效益。“这个事情耽误了,今年才算是认真开始。特别是在我国西北,有好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连草都不长,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所以叫做‘黄’河,就是水土流失造成的。我们计划在那个地方先种草后种树,把黄土高原变成草原和牧区,就会给人们带来好处,人们就会富裕起来,生态环境也会发生很好的变化。”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他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释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表明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

  嘉峪关的生态建设正是沿着这样的道路不断开拓,不断进取,科学发展,他们尊重自然规律,创造性地利用本地的水资源,在戈壁滩上建湖蓄水,种草种树,美化家园,人居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至目前,30万人口的嘉峪关市,城市绿化覆盖率已经达36.7%,人均公共绿地达30.2平方米。已经建成了110余处公共绿地和13座公园,全部免费开放,城市居民出门,就可以到达公共绿地,基本实现了出门见绿,处处享绿的目标。同甘肃省河西走廊其他地方一样,干旱、缺水是嘉峪关市气候环境最大特点,也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最大障碍。为城市增绿,容不得铺张浪费,需要勤俭持家。城市道路的道牙石都有雨水收集口,每逢雨天,城建职工全部上路堵水,把有限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树沟浇灌树木。除直接利用天上水资源外,在城市绿化和园林建设中,科学利用地表水成了嘉峪关市“盘活”水资源的另一个重要方式。近年来,嘉峪关市在市区先后修建了14个人工湖,将自流的地表水汇集起来,形成了700多万立方米的蓄水能力,淡季蓄水,旺季用水,基本保证了城市绿化和工农业用水。开源,更要节流。为了节约用水,在城市绿地浇灌中,嘉峪关市大面积采用了滴灌、喷灌等节约用水方式,大力推广保水剂和防渗材料,使节水浇灌面积占到80%以上,节水率达到50%以上。作为戈壁荒漠的城市,同稀缺的水资源一样,土资源也十分宝贵。在戈壁滩上种一棵树,植一片草,都要先挖走砂石,从异地移土种草种树。为了处理好绿化用土和保护耕地之间的关系,尽量不用农田土壤,通过筛选砂石细土、外运异地淤积土壤、种苜蓿改良土壤等方式,大大提高了土资源的利用率,几年下来,通过拉土造绿,新增土地1700多公顷。绿地是一个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需要科学规划和建设,也需要精心维护和管理。在戈壁园林建设过程中,嘉峪关市建管结合,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嘉峪关市在编制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就制定了绿地系统规划,确定了以公共绿地为重点,城市道路绿化为骨干,景区、公园绿化为核心,庭院绿化为基础,环城绿化为依托的发展思路。

  嘉峪关市的中西部多为戈壁,是市区和工业企业所在地;东南、东北为绿洲,多为农业区,绿洲随地貌被戈壁分割为点、块、条、带状,占总土地面积的1.9%。围绕嘉峪关的地理特点、文化特色,近年来,嘉峪关又实施了世界文化遗产公园项目,该位于嘉峪关市城区与郊区的交界处,整体园区自西向东呈现出场地原有的“戈壁——绿洲——城市”渐变的风貌。在世界文化遗产公园中,突出生态建设,规划了规模宏大的花卉博览园,这是一个大手笔,画龙点睛般地使雄关美景如图画一般。

  花博园位于嘉峪关遗产公园的中部,浓缩了戈壁草原与城市公园的景观元素,融合了现代人工与历史生态的景观特点,贯彻并展现了景观过渡带的机理。花博园项目是遗产公园项目的子项目。该项目着重突出山、水、林、田、花、湖等景观要素,整体景观从功能上分为历史文化区、花卉博览区、滨水活动区及民俗体验四大功能分区;从种植角度分为:核心花田区、滨水花田区、过渡区。该项目分两期实施,先期实施场地平整及绿化种植工程,后期实施水系及景观设施工程。该项目占地面积40万平方米,总投资估算约1.8亿元,计划打造为全国领先的苗木培育及研发基地,兼顾景观植物新优品种引进、驯化、推广和专业研究的区域性植物园,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花卉博览园之一。花博园内的植物品种更是数不胜数,让人眼花缭乱,有紫丁香、珍珠梅、金山绣线菊、紫花苜蓿、荷兰菊、波斯菊、美女樱、芍药、蜀葵、蒲公英、荷花、泽泻、芦苇荻、菖蒲、碱蓬、国槐、垂柳、碧桃、新疆杨、白蜡……

  数十万亩鲜花一起绽放,扮靓了美丽的嘉峪关。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八棵树精神突出了嘉峪关人的家国情怀:勇于发展、协调发展,奋力建设幸福美好嘉峪关

  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必须继续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夯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深刻揭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足和保护不够的问题同时存在。离开经济发展抓环境保护是“缘木求鱼”,脱离环境保护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

  有一个故事发人深省,那是在2002年,与嘉峪关相邻的玉门油田准备搬迁,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许多特殊的优惠政策,迎接玉门油田的加入,不料,玉门人却绕过嘉峪关径直去了酒泉。玉门油田的干部说,我们的工人为了祖国的石油工业,在戈壁滩上奉献了一生,老了,退休了,再也不能让他们生活在戈壁上了。

  这句话刺痛了嘉峪关人的心,也使市委和政府明白了自己责任,决策层很清楚,发展是硬道理,“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发展,只有科学发展,只有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思想为引领,嘉峪关才能够走上山美、水美、城市美的富裕之路。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从实际出发,嘉峪关市制订了“生态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路子。

  按照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思路,在编制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同时,科学制定绿地系统规划。坚持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与周边景观和建筑风格相协调的原则,确定了以公共绿地为重点,城市道路绿化为骨干,景区、公园绿化为核心,庭院绿化为基础,环城绿化为依托的发展思路,提出了“一年城中园,三年园中城,五年构筑园林城市框架”的奋斗目标,突出了道路、公共绿地、社区、庭院绿化四个重点。在道路绿化上,按照先绿化、后修路或边修路、边绿化的思路,树随路走、花伴人行,修成一条路,绿化一条路,城市道路绿化率达到100%;在公共绿地方面,相继建成了迎宾湖旅游园区、森林公园、和平公园、4A级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讨赖河公园、明珠文化公园等公共绿地574.83公顷;在社区绿化上,坚持绿化与社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社区建到什么地方,绿化就延伸到什么地方,社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在庭院绿化上,制定了《嘉峪关市庭院绿化管理暂行办法》和考核验收标准,在全市广泛开展“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小区”评选活动。全市共有43家单位和24个居民小区成功创建了市级“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小区”,涌现出了市电信局、邮政局、中国人民银行等一批大力实施庭院绿化美化建设的绿化先进单位。

  酒泉钢铁(集团)总公司和市交警支队,分别被授予“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和“甘肃省绿化模范单位”。

  嘉峪关市在对本地气候特征、土壤特点、植物生长规律认真研究总结的基础上,注重多样性,因地制宜地选种,做到“三个为主”。即:在乔木种植上以柳树、国槐、樟子松为主,在灌木种植上以丁香、柽柳、刺梅、榆叶梅为主,在花草种植上以矮牵牛、万寿菊、苜蓿为主,这些品种都具有抗风、抗旱、抗寒和成本低的特点,适合本地生长。同时实现“三个结合”。就是本土品种与引进品种相结合,以本地适宜生长的沙枣、柽柳、垂柳为主,适当引进国槐、云杉、刺柏、樟子松等品种,苗木的自给率达到50%以上;乔灌花草相结合,做到以乔木为主,灌木、苜蓿为辅,尽量少种草坪;园林植物与盆景鲜花相结合,既有落叶的乔木,也有常青的树种。

  为了提升城市绿化档次,近年来,通过政府引导、部门宣传、评比奖励等手段,市属各单位、驻嘉各企事业单位,在各自门前积极开展摆花布景活动。每年绿化季节,市园林局都要组织绿化专业人员,选用多色系、多品种的花草对雄关广场、东湖生态旅游景区、迎宾湖旅游园区、电信局转盘、南转盘等重点公共区域进行立体图案美化。酒钢公司、中核四〇四有限公司也分别对森林公园、诚信广场、居民小区等所辖重点区域进行立体图案美化。近五年来,全市各家企事业单位和沿街商业网点,累计摆放各类鲜花221.1万盆。通过摆花布景,显著改善了城市环境面貌,有效提高了城市绿化水平。

  嘉峪关市始终把节约用水、保护耕地、节省资金,提高效益作为园林绿化工作的基本衡量标准,初步走出了一条集约型、高效益、发展与节能并重的城市园林建设之路。

  水是生命之源、绿化之基。通过蓄水、引水、中水利用、防渗等节水措施,最大限度地节约用水。特别是把水库建设与园林绿化工作结合起来,把园林绿化与城市规划建设结合起来,做到了水库进城,以库带绿,以绿建城,形成了水库、绿地、城区协调发展的局面。先后在市区修建了14个湖面,将自流的地表水汇集起来,形成了7000多万立方米的蓄水能力,淡季蓄水、旺季用水,满足了城市绿化和工农业用水需求。迎宾湖保障了老城区80%的绿化用水,东湖保障了嘉东工业园区、周边农业和新市区用水。全市城区道路的道牙石都设有雨水收集口,每逢雨天,园林职工全部上路堵水,将有限的雨水全部收集到树沟浇灌树木。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城郊防风林带。城市公园绿地采用滴灌、微喷、中喷等节水方式,大力推广使用保水剂和防渗技术。通过这些措施,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节水率达到50%以上。

  园林绿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是城市中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更需要精心维护。嘉峪关市坚持三分建、七分管,推进城市绿化管理的精细化、制度化。先后出台了《嘉峪关城市绿化管理办法》和《嘉峪关城市庭院绿化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了“城市工程建设绿化保护责任书”“全民义务植树任务通知书”等制度,做到依法建绿、依法护绿。严格实行“绿色图章”审批制度,所有建设项目都要先办理城市绿化规划审批手续后方能开工,实现了建设与绿化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做到栽一棵树,就确保成活一棵,让树木长生;建一片绿地,就管好一片绿地,让绿色常在。对种植的树木花草、建成的绿地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未经绿委会和市政府批准,任何单位不能随便移动和占用。加强了部门之间的互相配合,畅通了举报渠道,增强了管理合力。建立和完善了政府引导、部门配合、专业养护、市场运作、权责明晰的管理机制,明确了职能,靠实了责任。绿地建设和养护作业全部公开招标,以成活率衡量工程质量。建设单位和园林部门严格按照《园林绿化技术规程》进行施工、管理、养护、验收,确保了种植质量,推动了园林工作的全面发展。

  嘉峪关市始终把园林绿化工作放在生态建设的首位,将生态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确定了以公共绿地为重点,城市道路绿化为骨干,景区、公园绿化为核心,庭院绿化为基础,环城绿化为依托的发展思路,逐年加大绿化投入,近3年每年投入都在1.5亿元以上,每年的绿化投入都是“十一五”的总和。嘉峪关市充分调动全市党政军企和社会各方面力量,连续18年开展向荒漠要绿洲、在戈壁建家园的绿化“接力赛”,累计建成110多处公共绿地,100%的城市道路得到绿化,社区绿化率达到30%以上,24个居民小区成功创建市级“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小区”,绿化面积达到了2262.3公顷,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了37.1%和32.6平方米。嘉峪关市引进耐严寒、成活率高、观赏性强的树种,注重提高绿化的高度、密度和层次感,着力打造“车在树下行、人在树下走”的良好生态格局。

  在嘉峪关,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都难!即便如此,嘉峪关人民依然对改造生态环境充满希望。如今,市民们每人每年贡献绿化费224元参与义务植树:每栽一棵树,挖开一米见方的大坑或沟槽,筛出细沙,再掺入从外地买来的土壤,隔15天浇一次水。如今,2000多万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嘉峪关市充满绿色的生机与魅力。

  讨赖河生态环境治理工程是嘉峪关市近年来加快新城区——南市区建设的重点工程。以前的讨赖河,由于长期无序采砂和倾倒垃圾,河道两岸砂石裸露,满目疮痍。在生态立市战略的指引下,随着南市区的快速建设,同步改善市区段讨赖河水环境已成当务之急。从2010年开始,嘉峪关市委、市政府投资8亿元,开始实施讨赖河嘉峪关市区段生态环境治理工程。经过近3年建设,6.5公里长的讨赖河市区段已形成连续水面景观,成了市民夜晚消遣纳凉的必去之地,更成为嘉峪关的游览胜地。在此基础上,嘉峪关市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突出地方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塑造自然美、生态美、协调美的城市风貌,先后建成雄关广场、体育馆、城市博物馆、气象塔、嘉峪关大剧院等城市标志性建筑和4A级东湖生态景区、迎宾湖园区、森林公园、龙王潭遗址公园、中华孔雀苑等景观工程。这些城市“绿色明珠”和周边雄浑的关城、瑰丽的黑山湖草湖湿地,以及祁连雪峰、蓝天白云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柔美、灵动又不失厚重的山水画卷。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嘉峪关的主要做法,一是矢志不渝坚持生态立市战略。市委、市政府把园林绿化工作纳入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完善了城市绿化目标责任制,优先保障、逐年增加园林绿化资金,用于城市道路绿化、公共绿地、防风林带建设。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加拉土、挖坑、植树等义务劳动,义务植树率和群众参与率达到90%以上。二是立足市情坚持科学绿化措施。道路绿化按照先绿化、后修路或边修路、边绿化的思路,树随路走、花伴人行,修成一条路,绿化一条路,城市道路绿化率达到100%;生态绿化以综合治理为主,相继建成了迎宾湖、森林公园、东湖4A级景区、孔雀园3A级景区、讨赖河水利风景区等景点,实现了文化旅游、生态绿化的深度融合;生态绿化坚持与城市规划同步,连续18年开展“绿化年”、争创“花园式单位”和“绿化达标小区”活动,初步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一年四季都有绿色的和谐景观;城郊绿化坚持退耕还林还草,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种植杨树、沙枣树、线柳等耐干旱、防风固沙的树种,治理面积248平方公里。三是精打细算坚持勤俭绿化机制。严把整地关、苗木关、栽植关,加强绿化造林后期管护工作,保证苗木成活率,切实提高绿化质量。绿化用水利用处理后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灌溉城郊防风林带,城市公园绿地采用滴灌、微喷、中喷等节水方式,大力推广使用保水剂和防渗技术,通过这些措施,使节水灌溉面积达到80%以上,节水率达到50%以上。在建设城市14个水库和湖面时,充分考虑工农业用水和生态绿化用水需求,冬蓄夏用,形成了7000多万立方米的蓄水能力。

  四、生态文明建设中,八棵树精神表达了嘉峪关人的不懈追求: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升生态建设水平

  1995年,荣获“全国卫生城市”称号后,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宣布“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力以赴、争创国家卫生城市”的奋斗目标,举全市之力,共创国家卫生城市!在经历了1995年至1998年的创建初始阶段,1999年至2001年创建提高阶段,2002年至2004年创卫攻坚阶段及2005年至2010年创卫巩固的四个阶段。嘉峪关市不仅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最后的考核验收,成为甘肃省首个获得“国家卫生城市”殊荣的城市,在成为了国家卫生城市之后,还始终如一地继续着各项工作,使得创卫成果得到巩固和强化,于2010年被全国爱卫会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城市”。

  多年的磨砺中,嘉峪关市把城市市容环境卫生事业纳入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绿起来、亮起来、净起来、美起来”工程,在城市道路、绿地、公用设施、建筑的建设中,严格按照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保证城市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市内先后新建、改建了新华路、迎宾路等道路,拓宽了人行道、缓行道,修建了居民区小道,统一铺设了人行道花砖,安装了电话亭、垃圾桶、垃圾箱等公用设施,实施了“两湖一河”“六纵三横”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一街一品、一路一灯”的总体目标,先后投资改造了兰新路、嘉兴路、建设路等的旧路灯,主要街道两侧安装了树灯、灯箱广告牌,城市绿地、广场安装了电子爆竹灯、礼花灯、五彩花灯等各类灯饰,街道两旁主要建筑物安装了霓虹灯、射灯,改造10千伏以下电网6.5公里,构筑了一个“立体化”的亮化格局。

  从1995年开始,每年开展市容市貌专项整治活动,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卫生知识培训率达到100%,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发放率和卫生监督覆盖率均达到100%。同时投资986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污水5万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场,发展集中供暖,扩大热电联产,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97%,燃气化率达100%,有效地缓解了空气污染。并对工业产业进行治理,使酒钢在全省率先成为“花园式”工厂和全国首批工业旅游示范点,进一步改善了城市卫生环境。

  嘉峪关对垃圾清运实行垃圾密封储运制度,各种环卫车辆近40辆,环卫设施1000个,市区清扫面积630万平方米,做到无垃圾、无粪便、无污水、无杂物、无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主要道路无冰雪、居民区环境卫生整洁。全面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城区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封闭式垃圾容器、果皮箱等环卫设施完好率达到100%,环卫设施消杀保洁率达到100%,街区主次干道、居民区清扫保洁率达到100%。嘉峪关市累计投资202.43万元,购置了压缩式垃圾车,主要街道实行垃圾定时定点收集,为全面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管理奠定了基础。总投资1577万元的城市垃圾处理场也已建成并在投入使用中,新垃圾厂占地面积199.82亩,日处理垃圾250吨。公厕设施完好率达100%,并开展农村后院改造工程及农村卫生厕所建设,卫生环境得到大步提高和改善。

  有了国家卫生城市的金牌子,在此基础上,2000年4月,嘉峪关市审时度势,敢为人先,率先在西部地区启动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一语既出,石破天惊!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雄关儿女上下齐心,众志成城,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创模为“龙头”,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施“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工程,全力争创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市环保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与其说“创模”是为了争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份荣誉,不如说是20多万勤劳勇敢的雄关儿女为建设美丽家园,敢于向恶劣自然环境发出的挑战。戈壁滩上没有基本土层,地表以下100米全部为沙砾结构,要植树种草,必须先深挖1米,运走砂石,再买来熟土和肥料进行回填,种活一棵树的成本高达360元。尽管如此,嘉峪关人却从没有停歇过播绿的步伐,全市坚持开展以“绿化年”、争创“园林式单位”“园林式庭院”和“绿化达标小区”为主题的“绿色”创建活动,以公园、广场、游园绿化为依托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先后荣获“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城市”“甘肃省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多项荣誉称号,2008年我市被评为中国十佳休闲宜居生态城市。

  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旨在引导城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高度重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经济投入和产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不断提高生产力,努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为此,嘉峪关市委、市政府立足市情,制订下发了创模工作《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任务,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建立了四大班子一把手合力抓环保的工作机制,形成了环保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大环保格局。嘉峪关市始终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在保护环境中求发展,使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互赢互促,有力促进了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市品位全面提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招商引资硕果累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截至2013年,完成生产总值239.3亿元,增长18%(同口径比);地区性财政收入40.3亿元,增长10.2%;市级财政收入18.3亿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530元,增长1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800元,增长16.5%,全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因我市良好的经济自然环境,中核404厂和大唐803电厂选择将生活基地建于此,由此将带动社会投资20多亿元。省民运会、省残疾人运动会、亚洲铁人三项锦标赛、省运会和2008年奥运火炬传递等一批重大体育赛和重大活动的举办,既彰显了城市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巨大吸引力,也使城市知名度不断提升。

  集中财力,强化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有效促进了污染企业对环保的重视和投入,建设了较完备的工业治污设施,大幅削减了“三废”的排放。截止创模验收,嘉峪关市环保总投入达5.8亿元,其中环境基础设施投资3.2亿元,“三同时”环保投资及工业污染防治投资额2.6亿元,完成环保配套设施及治理项目54项。重点建成了日处理生活污水5万吨的南市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垃圾250吨的生活垃圾处理场等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遏制了重点污染源的超标排放。目前,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33.78平方公里;集中供热率达到了94.26%,燃气化率达到100%。有效地遏制了环境污染,极大地改善了环境质量。近年来,全市进一步巩固创模成果,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业污染治理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监督管理等方面作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大幅提升,全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走在了全省领先位置,对全省的环保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带头作用。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审核制度,提高废气、废渣、废水和各类生产生活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酒钢公司相继建成了焦炉煤气脱硫、干熄焦、污水处理回用工程、高压电机变频调速节电、超细粉、窑尾余热利用、转炉煤气余能利用、利用冶炼废渣生产新型墙材等一批推动作用明显的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市“创模”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的要求,实现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互赢互促、协调发展。

  “创模”是一项群众性工作。在“创模”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营造“创模”氛围,推动创模工作”为总体思路,充分运用新闻舆论、公益广告、有奖举报、环保“110”、创建绿色学校、环保宣传演出等多种手段,广泛发动群众,激发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参与意识空前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每年“6·5”世界环境日期间,都开展了纪念“6·5”世界环境日系列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社区环保板报评比、环保成就展、环境警示教育图片展、大型环保文艺晚会等贴近群众、内容丰富的环保宣教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市民的环保意识。各类媒体全方位、立体式宣传以及中小学校环保课程的开设,使环保观念更加深入人心。市民监督、举报环境污染事件,参与各种环保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上升。当树披绿一片戈壁,当水灵秀一座城市的时候,嘉峪关人由最初的观望,开始信心百倍地参与到了创模进程中。“众人拾柴火焰高。”社会各界服从创模大局,齐心协力,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环保热潮,有力地推动了我市创模工作的不断深入,广泛凝聚了社会共识,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环保的良好氛围。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公布的“公众对城市环境保护满意率调查”结果显示,我市连续三年在被调查的全省10个城市中满意率得分最高。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我市连续10年位居全省第一。

  2017年,嘉峪关荣获全国文明城市。22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进程中,嘉峪关市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特别是近年来,加快创建步伐,突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条主线抓创建,坚持“创建利民、创建惠民、创建成果全民共享”理念立足民生抓创建,围绕创新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机制、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抓创建,紧扣解决群众急难愿盼问题抓创建,动员全社会各界群众抓创建,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抓创建,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五、生态文明建设中,八棵树精神展现了嘉峪关人的博大胸怀:地企共建,共筑生态之基

  生态文明建设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紧密相连、同企业长远发展密切相关,是企业应该积极“有为”也可以充分“作为”的一项重要工作。企业支持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选准突破口,要从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在嘉峪关市的生态建设中,酒钢是不可缺少的生力军,也是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酒钢,1958年建厂,是新中国在西北最早进行战略布局的大型钢铁工业基地。酒钢早期建设,受自然环境和国家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两下三上,历尽坎坷。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以来,酒钢发展步入快车道,现已形成碳钢与不锈钢并重、黑色与有色并举、相关产业多元发展的格局,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碳钢和不锈钢精品生产基地。

  2011年,酒钢钢和钢材产量突破一千万吨。2012年,酒钢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2013年,酒钢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16位、中国制造企业500强第42位,集团公司钢铁主业实现了整体上市。

  酒钢现有碳钢、不锈钢、电解铝等生产体系,碳钢产品覆盖棒、线、板、带四大系列,不锈钢生产铁素体、奥氏体、马氏体和双相不锈钢等主要钢种。目前拥有国内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的高速线材、棒材和中厚板生产线,世界钢铁工业前沿技术及装备的薄板坯连铸连轧生产线,拥有冷轧主体工艺技术装备和不锈钢在线轧制退火酸洗机组。

  酒钢实施品牌战略,产品遍及全国,远销世界各地。酒钢现已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理化检验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酒钢主导产品也已通过英国等六国船级社认证,获得国家产品质量免检证书、冶金“金杯奖”和“品质卓越产品奖”、甘肃“名牌产品”等称号。2012年12月,酒钢集团公司JISCO字母及图案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酒钢生产的线、棒、板等产品成功进入长江三峡、青藏铁路、北京奥运工程、兰新高铁、西部风电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冷轧及镀锌薄板已供应国内多家知名电器和汽车企业;不锈钢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石油、餐具、制造等多个行业。

  酒钢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兴企和人才强企战略,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销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酒钢大力发展非钢产业。特色冶金、煤电化、装备制造、现代农业等产业,正在为酒钢集团转型发展拓展空间,其中特色冶金、煤电化正在成为企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要的支柱产业,紫轩酒业葡萄及葡萄酒成为中国唯一通过国家、国际有机产品双认证的酒类企业,荣获上海世博会“千年金奖”和“中国驰名商标”。

  在50多年的发展征程中,酒钢始终是嘉峪关生态建设的践行者,戈壁滩上创业,戈壁上扎根,一个钢铁巨人矗立在戈壁滩的同时,一个绿色巨人也同时站了起来,成为钢城靓丽的风景线。

  以创建园林工厂为目标,酒钢坚持每年组织管理技术人员确定春季植树实施方案,积极筹划集团公司义务植树活动和管辖区域内树木补植任务。完成酒钢冶金厂区、酒钢嘉北工业园区、酒钢市区公园及居民物业小区内绿化树木补植,重点做好主要区域和道路两侧行道树补植。春季绿化植树期间,绿化管理技术人员认真做好栽植环节过程控制,将种植区域、任务落实到每个绿化管护人员身上,明确了管理责任和验收标准。2014年春季,共栽植绿化苗木299559株,其中落叶乔木20306株、灌木260083株、常青树4100株、宿根花卉15070株。共完成土方更换35000立方米,铺设绿化输水管线5600米,安装喷灌27500平方米、滴灌20000米,新增绿地45000平方米。认真贯彻“三分种、七分管”的养护管理理念,加强绿化养护管理力度,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和要求,及时完成浇水、抹芽、打药、中耕、除草、施肥、修剪、现场清理等后期管护工作。绿化管护工作以浇水、病虫害防治、施肥、除草作为重点,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有整改。

  充分利用酒钢公园和冶金厂区现有育苗设施,在严格控制费用的前提下,做好草花育苗和盆花摆放工作,完成草花育苗10万株。

  从物质基础看,必须拥有发达的生态经济。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使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重,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从激励与约束机制看,必须建立完善的生态制度。把环境公平正义的要求体现到经济社会决策和管理中,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从必保底线看,必须保障可靠的生态安全。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及时妥善处置突发资源环境事件和自然灾害,维护生态环境状况稳定,避免重大生态危机。从根本目的看,必须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大力绿化厂区和生活区的同时,不断减少粉尘排放和大气污染,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2004年,嘉峪关市循环经济工作启动,并于2005年3月成为甘肃省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目标,我市不断加强环保力度,先后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酒钢公司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嘉峪关污水处理厂已达到国家一级B排放标准,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100%。(平均日处理污水量为2.5万立方米,日处理垃圾量25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工业污水重复利用率90%。这些措施使得嘉峪关市的生活环境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曾先后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酒钢集团公司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以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特别是近年来,钢铁市场持续低迷,酒钢集团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酒钢集团以推进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为契机,采取“夯实基础、逐步推进、分期建设”的原则,积极实施以资源保障和技术进步为重点的矿山、炼铁、炼钢、节能环保等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同时,加强与各级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校、规划设计、建设监理等有关单位的战略合作,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和有序推进,实现企业整体结构调整和优化,以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升级版”。近年来,酒钢以转型升级、跨越发展为主线,大力发展“冶金-资源综合利用-冶金化工-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建设冶金新材料循环经济基地,成为全国产业废物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酒钢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的深入实施,将对推进全省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

  尤其是2013年,国家发改委日前核准批复了酒钢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74.4亿元。酒钢循环经济和结构调整项目是甘肃省“十二五”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项目按照《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要求,对酒钢嘉峪关本部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循环化改造,在扩大不锈钢产能的同时,使企业生产技术装备得到更大提升,整体结构得到优化升级,资源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污染排放量进一步减少,实现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项目实施后,酒钢嘉峪关本部年钢铁生产能力将达到生铁835万吨、粗钢1016万吨,其中不锈钢256万吨,新增钢铁产能260万吨。

  近年来,酒钢在外部形势严峻、经济效益不佳的情势下,压减高耗过剩产能,实现了绿色生产,达到了至亏增盈的目标。

  2009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嘉峪关调研时,欣然题词“湖光山色、戈壁明珠”。这是对嘉峪关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高度概括。这是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所描绘的宏伟蓝图,这个蓝图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荒芜的戈壁滩变成了“江南水乡”,呈现出“湖光山色”的美丽画卷。

  人类社会的历史,从根本上说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史。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生态文明始终是人类一切文明的基础,这是历史的结论,又被历史所证明。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人类生态环境思想及其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是保护、利用、开发生态环境实践和生态环境自身完善提高过程中创造积累的所有积极成果与进步状态。它集中表现为人类在一定社会形态中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和和谐程度,在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既和谐又冲突的运动中形成,是人类与生态环境关系的一次质的飞跃,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全党上下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建美丽中国,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八棵树精神,是嘉峪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使嘉峪关向着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和谐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今后,嘉峪关人将会付出百倍的努力,向着更加宏伟的目标勇往直前。

  新时代呼唤新理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习近平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一经广大人民群众掌握,必将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和丰硕成果,在嘉峪关的生态建设中,百花齐放、千帆竞发的推进态势正在全面形成。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