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人物在陇原】师古不泥 更寓新意(组图)

18-07-27 10:3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原标题:【人物在陇原】师古不泥更寓新意

行书横幅唐·李白诗

隶书条幅苏曼殊诗

汉简条幅唐·韩愈诗

隶书徐义和联句

隶书四条屏清·汪士慎诗

隶书扇面刘子荫诗

  本报特约撰稿人 林经文

  王文本的从艺之路是一条艰辛之路。年幼时家境并不富裕,上中学期间,假期打短工,拉架子车,摆小人书摊,借以筹措学费。但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他从不气馁,口袋里总是装一本书,一有闲暇就认真阅读。经过苦磨苦练,青少年阶段便才华渐露,他的诗文在朋友之间已是小有名气,求学之余便开始了他的从艺之路。

  上世纪,古城兰州有一批文人墨客精通书画翰墨,王文本勤学好问,在硕学先贤的熏陶濡染下,加之本人勤奋向学,成就了他的书法艺术更上一层楼。

  王文本的书法早期临摹汉碑,特别是《西狭颂》对他影响极深。他对清人邓石如的篆隶情有独钟,后知清代大家朱克敏隶书亦从《西狭颂》而来,便下功夫临抚,渐入佳境。他也在博览《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礼器碑》等汉碑中吸取运笔结体之妙,并一一精研化于腕下。他所临的《西狭颂》,取其运笔古拙厚重,结字端严,曾得到老一辈书家何聚川先生的大力称赞。在自运中又吸收朱克敏隶书结体宽博方正,运笔斩钉截铁等特点。王文本还潜心临摹近代陇上大家魏振皆先生的墨迹,他不仅仅是停留在临摹学习阶段,而是深入揣摩,对魏老书法渊源关系、结体之妙、变化之趣,精研细琢,步步细扣,真是既能知其味,又能化其变,而这些学习心得,他又能一一融于腕下。

  他的行草书从“二王”帖学入手,尤喜米芾、王铎二家,多年弄翰使他腕下融入米芾杀纸入锋的功力。他对王铎草书好之尤深。笔者曾见到他购藏的王铎书法全集,不时翻阅试笔,体味其中之妙。大凡熟知王文本的人,都知其善隶书,殊不知其行草一路风格颇有颠笔之狂。

  王文本的隶书是以古代经典书迹为依托,通过个性化的点画形态来表现,给人一种笔今貌古的清新感受。他倾心于丝路古代书迹,如简牍、写经、流沙墨迹、居延汉简、天水放马滩秦简、甘谷医药简以及敦煌马圈湾汉简墨迹等,都在他的视野之中。他对近当代甘肃百年书法界各派、各家优点特长都能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在以上种种的实践中,他始终把握技巧规律的个性化追求,在不同形式,不同书体的作品中显示出统一、稳定的个性特征,从而使自己的审美取向以及艺术风格得到凸现。

  品味王文本的作品可以发现,他在求艺中包含着对传统精髓的选择吸收及对当代书法发展的认识把握,正确处理好临摹和创新的关系。师古不泥,创新多新意。

  王文本的书法是从传统中一路走来的,然而他的风格绝不是跟在前人后面亦步亦趋,重复模仿,而是透露出浓郁鲜明的时代气息,有着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一般来说,不论是隶书、楷书或行草,古人在字形结构及体式上都已形成稳定的规律,对后人来说,在结体上自由发挥或变化的空间相对有限,相比之下,由运用笔法技巧而造成的点画不同形态则更具有丰富灵活的可变性。王文本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看他的结字,行草书主要取法米芾、王铎,夹杂一点清代王文治,楷书则脱胎于柳公权,丰润于《砖塔铭》,隶书则汲取《西狭颂》和朱克敏绝妙之处,旁及魏振皆结体特点,但用笔一律“我用我法”,这一特点在他的隶书创作中更为突出和明显。书写时能够一以贯之地运用自己的技巧和书法语言,凸现个性,构成自己的风格面貌。

  如果说王文本在基本技巧方面,显示出对传统的追求以及把握运用,其对整体气韵的追求则显示出他在观念上“中和内美”的追求。他的作品尤其是隶书,通过章法处理上连贯流动与聚散开合的表现,对轻重虚实对比效果的运用,营造出一种不同于前人,不同于今人的意象表达。坚韧有力、生动活泼。既非旧我,更寓新意。

  王文本在书法实践中讲求字外功夫,综合各种素养,达到统一和谐。对各类文艺形式的创作手法的借鉴和融会贯通,是他的书法能够具备书卷气的主要原因所在。这里有诗词上的审美、意境的理解,有金石气息的熏陶,有考古和古文字方面的探索和爱好的支撑。对甘肃当代书坛来说,作为老一辈书家,他综合素质的潜能,正在勃勃生发,对当下中青年来说是一个清新提示。

  艺术名片

  王文本,上世纪40年代中期出生于兰州。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甘肃省书协第二届理事,甘肃省灯谜协会副会长,甘肃省绿化基金会生态书画院院长,兰州五泉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甘肃省直属机关书画协会副会长。

  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市书展展出并获奖,作品收入兰州市书画长卷;1983年作品东渡日本展出,被日本东京恒文出版社收藏;作品入选“中国常德诗墙”等。曾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词条收入《中国现代书法界名人词典》。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