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剧负有与世界话剧交流之责——访话剧导演艺术家王晓鹰
原标题:中国话剧负有与世界话剧交流之责——访话剧导演艺术家王晓鹰
安徽合肥人,生于北京。现任中国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导演,文学(艺术)博士。国家话剧院副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话剧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客座教授。全国宣传文化系统首选“四个一批”人才;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优秀话剧艺术工作者”及“新世纪杰出导演”称号。导演作品《死亡与少女》《哥本哈根》。
《伏生》剧照
《理查三世》剧照
《霸王歌行》剧照
由甘肃省文化厅主办的2018年甘肃舞台艺术创作(编剧、导演)人才高级培训班,日前在兰州举行,我国著名话剧导演王晓鹰应邀前来为学员授课,本报也借此机会采访了这位国内话剧界的大腕级导演。
对王晓鹰的采访是在课后赶往宾馆的汽车上进行,前一天晚上才乘飞机抵达兰州的王晓鹰在进行了一天的授课后又要赶晚上的飞机离开,他的日程已经排得满满的。王雄鹰告诉记者:“我第一次来兰州还是为了挖掘西路军的素材准备写一部戏,没想到一晃就过去了31年。此次应邀来兰州授课虽然时间短,没有机会到处转转,但还是能够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尤其是感受到兰州人的热情依然没变。”
王晓鹰出生在北京,祖籍安徽合肥,他的父亲是安徽地方戏的著名演员,出生在艺术家庭的他从小就在艺术氛围中耳濡目染,也让艺术的种子扎根在了他的心中。但王晓鹰告诉记者,让他走上艺术之路并非他的父母,而是时代赋予他的印记。王晓鹰说:“1975年我高中毕业后就上山下乡了,因为是文艺家庭出身就去安徽皖南山区一个文工团做了一名演员,话剧、歌剧、黄梅戏、曲艺、歌舞等什么都演。1977年恢复高考,我汇入到了这个大潮流之中,上初中时我理科很好,就报考了理工科,第一年不是很顺利,但在第二年我就考上了理工科大学。但是,在拿到录取通知书后,让我面临着一个严肃的人生道路的思考,要知道艺术的种子已经在我心中生根、发芽,几年来我对艺术的热爱和投入都是巨大的,是否要抛弃这些来走另一条路呢?思考的结果就是我做了一件当时非常出格的事,放弃了上理工科大学的机会,全力以赴去准备参加艺术院校的考试。1979年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恢复了导演本科的招生,我就考上了,后来就一步步走下来,并走上了话剧之路。”
王晓鹰的艺术之路并非坦途,“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们受到了解放思想潮流的冲击,又吸收了当时蜂拥而入的各种西方文学流派,再加上年轻,个性比较张扬,因此致力于执导实验话剧。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去了德国,在那里最著名的主流剧院之一——汉堡塔利亚剧院连续三个月看了整整100部戏,我吸收了很多主流戏剧的元素,舞台创作方向自然受到影响,开始往‘正’的路子上靠了。”王晓鹰说。随着对艺术理解的不断加深,王晓鹰也开始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之路,在谈到他的艺术创作时,王晓鹰告诉记者:“我的艺术创作经历有两条线,一是拍了很多国外的经典名著,很多拷问灵魂的作品如《根本哈根》等等。另一条路线就是做中国的原创作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的创作和表达上,如《伏生》等,选择这些内容跟我对话剧中国化的理解是很有关系的。”
话剧是舶来品,因此中国话剧的发展一直有着“民族化”的任务,作为中国话剧领头人的王晓鹰自然也是责无旁贷,但王晓鹰认为这个任务是具有时代性的,当年提出这个任务的背景是话剧作为外来文化,怎么被中国观众所接受,怎么跟中国文化土壤和艺术土壤相结合,把一个外来文化融合到我们的文化氛围中,成为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从目前中国话剧的发展来看,王晓鹰认为在继续完成话剧民族化的同时,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思考如何让我们中国话剧去跟世界话剧进行交流,这是一个新的任务。王晓鹰说:“多年来,我一直在自己的导演创作中追求‘从假定性到诗化意象’的境界,我希望在前辈们的成功创作和深刻阐释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中国话剧走向更深入、更广阔的‘民族化+现代化’”的可能性,也就是尽可能地把中国传统的故事或人物等文化母题,做一个深入的挖掘,通过现代化的舞台表达,同时让它有了国际交流的可能性,如《霸王歌行》《伏生》《理查三世》《兰陵王》都是达到了这个目标,这些戏有很多的国际交流演出,在国际主流的戏剧舞台上,主流文化当中,更深地留下了中国戏剧文化的印记。”
为了更好地进行“民族化+现代化”的探索,王晓鹰在话剧的创作中,加入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音乐、美术、书法等等,都会融会贯通地汇入到他“中国意向现代表达”的舞台演出当中去。而且,他近年更是开始从中国戏曲的源头开始挖掘如傩戏、傩舞。王晓鹰说:“傩戏、傩舞是中国戏曲文化的根,将这种源头的艺术融入话剧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中国文化本身博大精深,关于写意,关于意向,关于虚实结合、虚实相生等等,这都需要在文化层面去挖掘。因此,一方面我要继续深入地学习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去寻找它跟戏剧融合的可能性,这也是中国话剧的一个任务,更是我的‘中国意向现代表达’的真正的用意所在。”
中国话剧的发展,如今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期,对此王晓鹰也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近年来,中国话剧可谓蓬勃发展,很多城市都有话剧演出,而且不仅是专业剧团,还有很多社会力量组建的演出团队也在参加话剧艺术的制作、演出,给话剧演出市场注入了很多新的活力,这是一个好的现象。中国话剧发展,也如金字塔一样需要为市场而存在的大量作品,但也需要高品质的作品,要知道戏剧艺术的品质,不能仅靠市场来作为衡量标准。因此在市场发展下要思考如何提升戏剧品质,让观众通过欣赏高品质的话剧来提升鉴赏的水准。”
王晓鹰不仅对中国话剧的发展非常关心,对青少年的话剧教育也同样关注。他认为,青少年话剧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长远意义的事业,这项事业近年来得到重视。王晓鹰说:“在欧美不仅是学校,每个剧院都有教育机构,去教育观众也包括孩子懂得如何欣赏戏剧。其实话剧教育对于孩子来说,不能仅是让他们演演戏,真正的青少年话剧教育应当是通过话剧艺术去扩展孩子人格成长的空间;通过话剧表演,能够体验到更丰富的情感;通过参加戏剧的表演合作,能够体验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青少年通过话剧教育提升自身素养的同时,也为他们注入戏剧的元素,以后他们就会成为拥有较高欣赏水平的观众。所以,话剧的青少年教育,相比与孩子自身素质、素养的提升,出几个明星只能是附加产品。”□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孔德胜 图均为资料照片
相关新闻
- 2018-06-19首届兰州市大学生话剧节落下帷幕 7支大学生话剧团队绽放异彩
- 2018-06-19首届兰州市大学生话剧节落幕 7支大学生话剧团队绽放异彩
- 2018-06-01甘肃省首部大型反邪教话剧《魂归何处》在临夏上演
- 2018-06-01甘肃省首部大型反邪教话剧《魂归何处》在临夏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