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见证榆中乡村美丽变迁——记者探访来紫堡乡冯湾村和分豁岔村
原标题:文明新风见证榆中乡村美丽变迁——记者探访来紫堡乡冯湾村和分豁岔村
冯湾村群众在桥廊纳凉
梁志龙在农家书屋学习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祖国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伴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如何同步发展成为新的时代课题。吃的丰富了、住的宽敞了、行的便捷了、玩的多样了,怎么把越来越红火的日子过得更加精致文明、朝气蓬勃,对精神文明发展相对滞后的农村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农村道德建设、乡村清洁工程、文明村创建等为抓手,多载体带动、全方位推进,榆中县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在新时代谱写出了一曲时代欢歌,来紫堡乡冯湾村、分豁岔村等成功跻身国家、省、市级文明乡村。记者 周靖博 文/图
1
有组织、有规划、有经费制度保障夯实精神文明基础
“过去确实存在重物质文明发展轻精神文明发展的观念,总想着把老百姓收入搞上去、马路修宽了、致富有门路了,村民们幸福感就上去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生活富裕了,赌博、酗酒、打架等各种不文明的风气都出来了,我们深深地意识到,没有文明的乡风、淳朴的民风,再好的物质基础也是白搭,甚至有可能越富裕越乌烟瘴气,现在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比过去任何一个时间段都紧迫。”榆中县来紫堡乡冯湾村党支部书记冯人民告诉记者。
建设精神文明,物质条件是基础,组织条件是保障。为此,冯湾村党支部专门成立了新乡村文化创建小组,每季度召开村干部、党员、志愿者、群众代表动员大会,就村上最新出现的不文明现象都点名说透,大家相互帮着出主意想办法,谁也不看谁的笑话,一点点改进。
印宣传册、做条幅、组织培训班,样样都少不了花钱,冯湾村在经费并不宽裕的情况下,尽量节省和压缩其他方面的开支,保证在文明创建工作中有足够的经费。加强制度保障,通过开展结对共建、联创共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集中整治等活动,要求精神文明工作件件有落实,事事有结果。
2
好婆媳、好妯娌、文明户崇尚荣誉爱惜荣誉蔚然成风
近年来,冯湾村积极开展社会道德培养,村风明显好转。
75岁的村民李德发是村上远近闻名的热心人,一大早又拿着扫帚把门口十几户人家的巷子扫得一尘不染。“以前村上老年人都喜欢打桥牌、玩麻将打发时间,坐上一天腰酸背疼还容易输钱上火,现在每天早晚两次把邻里间的门前都扫干净,既锻炼了身体又美化了环境,两全其美。”李德发告诉记者。
2017年李德发和村上七八户被评为冯湾村“五星级文明户”,李大爷热心邻里的底气更足了,时时处处以文明户标准要求自己和家人。通过示范带动,乡里乡亲在身边就有值得学习的榜样,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发展的目的。
“文明户就要有个文明户的样子,给了咱这个荣誉,咱们就要事事做到人前,老人有老人的样子,儿女们有儿女们的样子。每个人都把自己该做的做好,文明新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李德发说。在冯湾村道路两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展板,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文化墙随处可见,百姓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接受熏陶。
“我们冯湾村积极开展“好婆媳”、“好妯娌”、“五星级文明户”等活动。把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户、五保户、建档立卡户、低保户等社会弱势群体作为帮扶重点。通过道德讲堂、文化广场等形式,村委会大张旗鼓地进行道德模范集中宣传活动。形成了人人崇尚荣誉、人人维护荣誉的良好风气。”冯湾村党支部书记冯人民告诉记者。
3
多长精神少添负担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深得人心
“婚丧简,莫铺张,俭持家,不浪费”,这个宣传标语在冯湾村到处可见。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成立这几年来,村民们的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风气有了很大转变。
“以前红事、白事讲究个物质攀比,看看谁家的席上了大虾、螃蟹这些高档菜,谁家酒席喝的酒贵。现在风气变了,不比吃喝,而是讲究谁家过事来的人多,人气越旺说明人缘好,用我们这里的话说,就是长精神!”来紫堡乡一大型酒店经理张润峰给记者道出了近年榆中县红白事的变化。
“以前过事情确实物质负担重、精神压力大。邻居总觉得,人家老爷子过大寿用的酒一瓶300多元,我们家老爷子要是用的差了,怕乡亲们背后说子女不孝顺。红白理事会成立以来,有多大能力办多大事,多长精神少添负担,大家都轻松了,攀比之风随之也下去了。”正在一家饭店给父亲订寿宴的村民王爱云告诉记者。王爱云的父亲下个月将过70大寿,酒席只订了5桌,每桌标准400元,属于中等水平,酒水饮料都是家里孩子在网上买的,价格不贵,品质也有保障。
几年来,由村“三委”班子成员、党员代表、乡贤、能人、各社社长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制定章程,规定不论贫富,统一标准,烟酒档次、酒席数量、菜品种类等都有详细规定。
减轻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也扭转了大操大办的不良风气。乡里乡亲踊跃帮忙,帮厨、记账、联系车辆、招待亲戚,红白事上的每一个流程,都有红白理事会会员帮忙操持,村民不但省钱而且省心。
4
送演出、建剧院、盖书屋业余文化生活空前丰富
自从2008年冯湾村农家书屋建立以来,养牛户梁志龙通过十年的学习,养牛规模也从最初的一两头变成了如今的20多头。“养牛是个技术活,农家书屋一直是我学习充电的地方。这里养殖技术的书籍不但多还定期更新,时不时还请县上的技术员来书屋讲课,在家门口就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地方。”梁志龙说。
冯湾村农家书屋是榆中县首批建成的农家书屋之一,如今已成为榆中县第一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挂牌的农家书屋。不仅仅是农家书屋,村上的人文科技广场、1000平方米的影剧院、村文艺队伍组建都走在了前列。
54岁的李爱华是村上老年舞蹈队的骨干,她正带领村上的老姐妹们为下半年全县“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演出排练。据了解,这是榆中县组织的第11次“我们的节日”民俗文化演出了。“都是乡里乡亲的,我们在一起跳跳舞唱唱歌就是图个热闹,以前村上也没有这么好的健身广场,想跳跳舞也没这么好的场地。现在不但锻炼了身体,还在全县各乡镇巡回表演,咱老姐妹也能露露脸。”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丰富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仅在冯湾村。周云是榆中县城关镇分豁岔村一社社长,每天工作之余都会去村里的健身广场锻炼锻炼。村上这几年建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健身广场、水磨文化广场、灯光篮球场,成功举办了农民运动会、篮球邀请赛、四国联谊舞蹈赛等各类文体活动,让村民在家门口过上了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生活。
榆中县各乡村对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资源村村共享。通过举办广场文化节、联谊活动、“读书周”、周末舞会、广场舞等各类培训班,让村民参与其中。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文化单位等共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在全县开展“送戏”“送影”“送书”“送展”等活动。
-结束语
在李德发辛勤挥动的扫帚里、在李爱华轻盈欢快的舞步中、在王爱云父亲轻松祥和的寿宴上,我们看到了文明新风正在渐渐浸润着山乡人民的心田。
物质条件好了,精神追求足了,让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厚积薄发,让清风正气的乡风吹遍每个淳朴家庭,让五千年的文脉滋润着下一代人的心田。精神文明之花在共和国地理版图的心脏开得别外红艳。
- 2018-06-20《丝路花雨》剧组在鸣沙山景区表演敦煌飞天舞
- 2018-06-20第二十四届兰洽会将举行粮食行业高峰论坛
- 2018-06-20兰州经济区拓宽招商渠道扩大招商局面
- 2018-06-20兰州首届珊瑚·手工艺术精品特展明日启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