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一湾“红军泉”见证新成就
原标题:【壮阔东方潮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
【我们的40年】
一湾“红军泉”见证新成就
甘肃经济日报记者 涂文奎 通讯员 李文 赵兴明
环县是革命老区,也是资源型、水质型、工程型缺水并存区。过去,群众“吃饭靠天、吃水望云”,一年有近半年时间缺水,人挑驴驮从深沟里取水是环县缺水的真实写照。
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途经环县。1936年6月,红军西方野战军西征解放了环县。同年11月,红军会师后在环县山城堡打了长征路上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役。战役中,山城堡境内的一眼泉水成为红军的救命水,战斗胜利后,这眼泉被当地群众称为“红军泉”。
据环县山城乡山城堡村67岁离任村支书冯世志介绍,在他爷爷小的时候,这眼泉就是方圆10多公里群众饮水的唯一来源,每到晚上,群众便排队取水,直至天明。
山城乡作为环县最干旱的地方,“红军泉”是一眼救命泉。冯世志从小就听老人讲,当年红军进入环县山城堡后,因河水苦咸无法饮用,在当地群众的引导下,红军战士来到了位于李井子组的一眼泉水边,组织战士排队喝水,而这眼泉水也是山城堡境内唯一的甜水泉。
冯世志从小就是家里挑水的“主力军”。他家离“红军泉”有2里多山路,他经常天黑后从“红军泉”往家里挑水,排队等三四个小时,才能取到水。距离“红军泉”10多公里的冯家沟村村民经常半夜就来排队取水,到天亮后赶回去下地劳动,非常辛苦。
为解决饮水困难,环县干旱山区群众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一眼水窖,夏季集一窖雨水,冬季积一窖雪,冬末春初,苦水河里的冰块矿化物含量低,再打一些冰块存到水窖里。一年四季,环县人大部分精力都花在解决饮水上。而这种用胶泥抹面被人称为“土窖”的水窖容易损坏,一般寿命仅有10年左右。改革开放后,环县投资12万元首次在山城乡建了一座苦水淡化站,缓解了周围2000多人的饮水困难,“红军泉”不再那么“热闹”了。之后,环县先后争取实施了“两西”建设、“老区”建设及扶贫、以工代赈、人饮专项、扬黄一期工程、小型水利灌溉工程、“121”雨水集流工程、“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等水利建设项目,环县人的饮水状况逐渐好转。
山城乡薛塬、郝掌两村的313户群众是“大地之爱·母亲水窖”项目的最初受益者。到2005年,全县拥有雨水集流工程2.1万处,水泥窖4.2万眼,曾一度缓解了7.5万人的饮水问题。但由于资金、技术、规模等多种原因,大多建成的工程要么打不上水,要么打的水不够用。2005年,环县的极度干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一篇内参,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高度重视,并做出了重要批示,省里及时做出安排部署。2006年,环县下大力气解决人畜饮水困难——家家户户要建一个100平方米的雨水集流场和两口30立方米的水泥窖。
人饮工程的设施,基本解决了环县人的饮水难题。但还存在一个问题——解渴还得靠天,要是极度干旱,饮水仍然存在很大困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彻底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环县四水齐抓,通过实施雨水集流场窖、蓄水池等项目,用好天上水;通过扬黄工程,引进外来水;通过实施机井、小电井等项目,用好地下水;通过安装净化设备,净化不符合人饮标准的地下水。
至2017年,环县有9.16万眼水窖,6.21万处雨水集流场,2671眼小电井,小型供水工程34处。同时,先后实施了环县川区四乡镇及虎洞、车道、毛井、甜水堡、南湫等7处扬黄管网延伸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断扩大扬黄工程覆盖范围。到2017年底,扬黄供水工程覆盖全县16个乡镇的92个行政村,直接受益人口为21.8万人,全县4.2万户农村居民已经通过实施扬黄工程、机井等项目,实现了自来水入户。洪德、环城、木钵、曲子公路沿线和北部所有乡镇公路沿线村组通自来水,在输水沿线村庄、街道和塬区相对居住集中的区域,配套建设了进村入户管网工程。在极度干旱的年份,群众最远拉水距离由原来的30公里缩短到目前的5公里。
随着扬黄工程的实施,在距离“红军泉”约三公里的山城堡村,新建了一处小型水库,并配套了相关淡化设备,山城乡的部分群众已经实现了自来水入户,一拧龙头,水就到了缸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