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平凉

盘活农村资源 激发农村活力 甘肃静宁县“三变”改革初探

18-02-20 09:4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盘活农村资源激发农村活力

  ——静宁县“三变”改革初探

  记者 谢志娟 李艳丽

  树上的果、圈里的牛、漫山遍野的小毛桃……静宁农民眼里再普通不过的这些事物,随着一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为村民蹚出了一条条脱贫致富新路子。

  “三变”改革在全省推开后,静宁县结合实际,选择多个试点村积极探索。资源还是那些资源、资金还是那些资金、人也还是那些人,但新架构、新组合、新身份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

  “静宁苹果”蓄积新能量

  尽管正是寒冬,树没绿花没开,静宁县李店镇党委书记王国平却坚持要把我们带到地里去看看。

  站在李店镇店子村的一处田埂上,放眼望去,上百亩苹果树屹立在寒风中,颇有阵势。它们将在春天开花、夏天生长、秋天结果,然后,这些果实会被贴上著名的“静宁苹果”标识销往全国各地。眼下,它们在冬日里静静地蓄积力量。

  “2017年9月,我们成立了店子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将村集体的14亩果园和村里农户无能力种植管理的103亩果园都入股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村集体和农户将得到股份收益和工资收入。”王国平介绍道。

  在李店镇,与店子村集体经济发展合作社同为经营主体的广盈果业、顺源果品、煜峰果袋厂等企业,通过“企业(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股份合作方式,形成了集生产、储藏、包装、加工、接待、销售、物流运输于一体的产业化经营模式。

  果园的活儿忙不完,农民李三石的儿子常年在外,今年70岁的他因无力种植自家的果园打算任其荒废。村里不少农户也面临同样的无奈。去年“三变”改革推行后,李三石把自家4亩果园入了股,同村的李中余也把自家6亩果园入了股。“这个政策好啊,我的地不用撂荒了!年底,每亩地还会有分红。”李三石说道。经过合作社的专业测量和评估,村里许多果园纷纷以股份形式被纳入合作社,像李三石这样的“股民”在店子村也越来越多。

  “去年底我们从农户手里共流转了364.2亩土地,1亩地算1股,定期按照效益及股份分红,预计每年亩均分红3000元左右。”广盈果业社长李年喜说道。谈起“三变”改革,李年喜非常激动,他表示,“三变”改革是个好机会,这对“静宁苹果”的产业化发展很有帮助。

  随着店子村果商接待服务中心和果品气调库的陆续运营,“静宁苹果”在李店镇的种植规模化、管理专业化、售卖统一化的链条已经完善。在此过程中,“三变”改革如粘合剂,将各种资源、各方力量聚焦在一起,既解决了村里撂荒土地的难题,又为农户提供了增收方式,同时为村集体增加了创收渠道。

  “未来我们还将通过‘三变’打造一个刘晋村优质苹果苗木繁育基地。让李店镇的‘静宁苹果’越种越好!”王国平站在田埂上,挥手指向一望无际的果园,神情与话语间满是信心。

  养牛业琢磨出新模式

  老庄村位于静宁县古城镇北部山区,现有贫困户106户450人,如何让贫困户脱贫致富,古城镇没少花心思。成为静宁县“三变”改革试点村之后,老庄村探索把养牛的路子拓得更宽些。

  2017年10月,镇政府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空白、农村撂荒地增多、养牛产业发展滞后的难题,成立了老庄村昌源农业专业合作社。采取“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贫困户)”的股份合作方式,将村集体10亩闲置土地作为集体资源折股量化入股合作社,由专业合作社出资建设集中养牛基地,同时引导农户以自养的牛犊或每户出资2万元入股合作社,开展合作化养殖、市场营销服务等。

  把政策向农户讲明白并引导农户入股,并非易事。最初,由于对“三变”改革的政策认识较为模糊,多数农户持观望态度。后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大会、又经过村干部多次掰开揉碎地讲解,20位精准扶贫户入了股。

  养牛多年的李永红是昌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技术顾问,尽管自家的永红家庭农场发展得红红火火,他的心思却有些活动,“以后合作社发展好了我也考虑入股!”

  古城镇镇长常志良非常看好农村“三变”改革的前景。他表示,“三变”改革有利于解决农村撂荒地的问题,通过种植饲草“变废为宝”;养殖基地的统一养殖管理可以减少散养对生态的破坏,同时确保牛的品种与质量;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和务工可以获得三部分收入,实现脱贫致富;村集体的收入用来投入村里的公益事业,可谓一举多得。

  老庄村的“‘三变’+牛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村干部和农户都干劲满满。常志良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希望通过‘三变’改革教给农户专业的养殖技术,当农户可以独立养殖时村里还会给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最终让大家共同走上富裕路。”

  山毛桃串出新商机

  界石铺镇崔岔村小学旧校址,一间屋里围坐着十多位妇女,她们一边说笑着、一边手下飞针走线,麻利地串起一颗颗山毛桃核;另一边,两位老汉和一位中年农妇在火炉边给山毛桃核打孔。

  “这是我们的生产间,这些山毛桃坐垫、凉枕都是这样做出来的。”静宁众创种植编织旅游合作社理事长赵文学边说边拿起一个做好的山毛桃坐垫向记者展示。

  去年,崔岔村紧抓农村“三变”改革有利契机,在多方考察调研和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村里的自然资源,盘活闲置资源,于2017年12月创办了静宁众创种植编织旅游合作社,吸收55户贫困户入社。采取支部引领、合作社支撑、能人带动、农民入股的方式,引导群众发展山毛桃手工编织,从股份制经营中建立了利益共享链,走出了一条“旅游+手工编织+合作社+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路子。编织好的成品采取线上线下互动互促的销售模式,依托农产品展销、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和创办的“崔岔手工坊”微商小店,最大限度地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农村“三变”怎么变?依托近年来全村退耕还林和生态造林带来的丰硕成果,崔岔村将野生山毛桃作为脱贫致富的宝贵资源,对农户林地、荒地及撤并闲置的村小学、镇上投资的山毛桃核穿孔机等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清查摸底、登记造册。将村小学作为村级资产折价入股,对闲置教室进行改造,用作合作社办公和山毛桃原料加工基地,农户将自家的山毛桃林地、采摘的山毛桃原料及编织务工收入、编织技艺进行入股,55名社员每人出资2000元入股合作社,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转化。

  “打1斤山毛桃核挣2元钱,我一天可以打30斤山毛桃核,能挣60元呢。”村民李玉良说话间也没有停下手里的活。今年50岁的李玉良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因要管理自家的果园,外出务工有难度。“三变”改革推行后,他利用农闲的3个月可以来合作社打工赚劳务费。如今,崔岔村的农户可通过原料采摘、编织产品、合作社劳务用工、合作社收益分红等四个渠道实现增收,预计每户入股农户每年编织创收和分红收入可达9600元。

  冬日午后,山村静谧,这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正悄悄地改变着庄户人的想法、庄户人的日子和村庄的明天。

精彩推荐

  • 【新春走基层】民族文化放异彩 特色旅游拓富路 【新春走基层】民族文化放异彩 特色旅游拓富路
  • 甘肃新增20家国家级“星创天地” 甘肃新增20家国家级“星创天地”
  •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身边的年味 陇南文县中庙镇热闹迎新春(图21期)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身边的年味 陇南文县中庙镇热闹迎新春(图21期)
  •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宁县街头年味十足(图20期)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宁县街头年味十足(图20期)
  •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宁县范家村:村民春节联欢会(图19期)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宁县范家村:村民春节联欢会(图19期)
  •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宁县街头:年景年画 年味浓(图18期)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宁县街头:年景年画 年味浓(图18期)
  •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北京地坛公园庙会(图17期) 红川杯“年景年味年话·乡贤乡土乡愁”手机摄影大奖赛丨北京地坛公园庙会(图17期)
  • 【三年决战奔小康】发挥金融力量 助推精准扶贫 【三年决战奔小康】发挥金融力量 助推精准扶贫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政协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秘书
2   政协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名单
3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林铎为甘
4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唐仁健为
5   政协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主席欧阳坚简
6   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7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朱玉为甘
8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刘昌林为
9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选举甘肃省出
10   政协甘肃省第十二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