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离子科学的开拓者——甘肃省科技功臣魏宝文
原标题:甘肃省科技功臣魏宝文我国重离子科学的开拓者
新核素合成团队工作照
魏宝文院士参加学术委员会会议
今日下午2时,省委、省政府将在兰隆重召开2017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会。届时,2017年度省科技功臣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专利奖和省企业技术创新示范奖、优秀科技创新企业家奖将一并颁奖。
上世纪50年代的阳光与土壤造就出一批新中国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科研柱石:他们心怀家国天下,坚守在扎下深根的那片热土,严谨勤勉,甘于奉献,为钟爱的科研事业付出毕生心力,从不计较个人得失。荣膺2017年度“甘肃省科技功臣”、83岁的核物理学家魏宝文院士就是这其中的一位。魏宝文院士,是我国重离子加速器的先行者,也是我国重离子科学及其应用的开拓者之一。魏宝文院士及其领导的团队培养和打造了一支扎根甘肃、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重离子科学研究队伍,建成了享誉国内外的亚洲能量最高、规模最大的重离子加速器综合研究设施,使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发展成为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核科学研究基地,引领着我国重离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或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以及应用技术的取得,为促进甘肃省乃至我国科技事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六十载,阅金城春秋一甲子,魏宝文院士始终潜心于核物理和加速器物理研究,心无旁骛。他多次婉拒了中东部地区多家科研单位和高校的高待遇聘约,从不在其他单位兼职,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引领和推动近代物理所事业的发展,过去是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主要领导和学术舵手,现在是坚强后盾和学术导师。如果说近代物理所是甘肃省科技进步与创新驱动发展的一张名片,那么作为这个重要研究中心一面旗帜的魏宝文院士,就是其中引领创新发展、吸引人才、凝聚人心的一根“定海神针”!
为氢弹研制提供中国自己的核数据
魏宝文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二批核物理专业学生,1957年于北大毕业,1958年调入兰州,师从我国原子核科学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在兰州创建了中国原子核物理后方研究基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著名实验核物理学家杨澄中先生。从那时起,这个热血方刚的23岁中原小伙,从紧跟老师的脚步,到独当一面再到前瞻引领,在核物理和加速器物理研究领域无怨无悔地深耕整整六十年,取得了为世人所瞩目的卓越成就。
然而,魏宝文院士为人谦逊,从不愿过多谈及个人成就。现任近代物理所党委书记、副所长赵红卫研究员是魏宝文院士的学生,他告诉记者,魏先生早年曾为重要国防科研任务做出贡献,特别是为氢弹研制提供了中国自己的核数据,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而当2017年度省科技功臣推荐材料中提及以往科技界所公认的成就时,魏先生一再谦称当时是在杨澄中先生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贡献有限。赵红卫说,过去所里也曾多次提出推荐魏宝文院士为省科技功臣,魏先生却总是推却,认为国家和省上给予自己的荣誉已经很多,机会更应留给贡献卓越的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
“我们一定能建成自己的重离子加速器!”
1975年,杨澄中先生以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建造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并因此获得193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为引,鼓励魏宝文投身加速器物理研究。
杨澄中先生与魏宝文一起,组织了我国第一台大型重离子加速器“分离扇回旋加速器”的设计建造。从1976年11月原国家计委批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建造计划,到这项标志我国核物理研究领域重大进展的“7611”工程1988年建成出束,历时12年。“兰州这台加速器是目前国际上运行的三大常温重离子回旋加速器之一(另两台一台在法国、一台在日本),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分离扇回旋加速器。”
“分离扇回旋加速器目前已运行30年了,依然是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系统中的主加速器之一。作为工程总工程师,以及后来任副所长、所长,魏先生从其设计、建造到运行倾注了大量心血,做出了重大贡献。以上世纪80年代的工业水平,能建造出这样的加速器,实属不易!我国现在想要建造一台同样的加速器也是非常困难的!”赵红卫说。
重离子加速器的建成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享誉国内外。“当时许多国外专家不知有兰州、有甘肃,却知道中国有近代物理所,知道近代物理所建成了重离子加速器!”
为“国之重器”擘划未来
魏宝文担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首任主任一直到2012年。在任初期,魏宝文提出了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续建冷却存储环(HIRFL-CSR)的设想,并组织领导了方案设计和立项论证。这项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2007年建成并投运,2008年7月通过国家验收。工程的主要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近代物理所手中,自主研制设备达80%以上,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是亚洲最高能量重离子加速器,是国际上继德国GSI之后又一个大型重离子冷却储存环装置,实现了从氢到铀的全离子加速,完成从低中能向高能的跨越,打造了国际一流重离子科学研究平台。
魏宝文组织领导了在HIRFL上开展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合成。目前,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已合成30种新同位素,研究90余种核结构,补世界权威核素数据手册及数据库空白,使我国在丰质子新核素合成研究方向上走到了国际最前列。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依托分离扇回旋加速器,魏宝文组织开展了重离子治癌前期基础研究,验证重离子治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开展重离子治癌临床前期试验、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提供了基础。目前重离子实验临床治疗肿瘤患者213例,效果显著。由近代物理所自主设计的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获国家四部委新产品认证。魏宝文鼎力支持重离子束肿瘤治疗示范装置在兰州和武威落户及其产业化发展。赵红卫说,“武威医用重离子示范装置将于2018年春节后开始接收病人。目前还有两台示范装置已签约。全国有明确需求的近百台,意向合作10余台。”我国将成为继美、日、德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实现重离子临床治癌的国家。
重才惜才守住“国家队”
作为硕导和博导,2000年前后,魏宝文院士所带硕士生和博士生多达14位。其中,曾在1997年后担任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总工程师的夏佳文,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而赵红卫以及近代物理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袁平、所长助理原有进等人,均已“锻造”为相关领域内实力出众的领军人物。
“老师重视人才培养!”赵红卫告诉记者,近代物理所以前的研究生,加速器专业、核物理专业分别在北大和中国科大上基础课。魏先生任所长期间,认为“近代物理所应该培养自己的研究生,并且研究生的基础课应该与近代物理所的研究方向紧密结合”。所以,自1989年后,本所的研究生开始由本所的老师上课。
“老师在初次见面的时候,就告诉我们:年轻人做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创新、有自己的想法!”袁平说,老师提倡年轻人申请项目,所以从做研究生时起,已开始了从地方到国家基金的申请。“老师还鼓励我们参与到国家大科学工程中去,认为大科学工程是年轻人难得的锻炼机会。”
魏宝文院士及其领导的团队用心血“浇灌”出一支长期扎根甘肃、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重离子科学研究和重离子大科学装置设计、建造队伍,受到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褒奖,是一支可以信赖的“国家队”!兰州晚报记者 何燕/文 中科院近物所/供图
- 2017-12-27聚焦甘肃科技馆丨重离子加速器:甘肃科技的靓丽名片
- 2017-12-22中科院近物所重离子科技创新团队冲刺2018年度国家科技奖
- 2017-12-21李斌在武威调研时强调 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快推进重离子项目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