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建言】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三)
导读
2017年第13期
(总第27期)
党的十九大在政治上、理论上、实践上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大政方针,就推进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制定了战略部署。本期,我们组织了省委党校、西北师范大学、临夏州委党校的部分专家学者,紧密结合甘肃实际,从围绕“八个着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打造中国特色民生工程的升级版,深化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临夏州推进脱贫攻坚的思路对策等不同角度谈学习十九大精神的体会,提出了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思考和建议,供广大读者参考。
近期我们还将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刊登理论和建议文章,欢迎广大专家和读者积极投稿,敬请读者朋友关注。
联系人: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曹建民
邮箱:zhikudx@163.com
联系电话:13669370002
围绕“八个着力”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
陈克恭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要紧扣“五个聚焦”,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确保圆满完成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的目标任务,真正把十九大精神落实到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具体实践中。要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上下气力,着力解决我省在全国大局中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努力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一、牢牢把握学懂这个前提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论断,确定了许多新任务、新举措,要准确领会学懂,需要重点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聚焦5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等重大论断的深远影响,聚焦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的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习近平总书记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领袖五个方面。要充分认识政治建设这个党的根本性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全党的核心和领袖地位,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牢牢把握弄通这个要求
弄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深化对党的十九大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各项战略部署的整体性、关联性、协同性的认识,弄通十九大精神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十九大精神同“四个伟大”实践、十九大精神同党的十九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我国的历史文化、政治传统和时代要求、从总书记个人的丰富经历和领袖风范中找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为什么是”的理性答案,从内心深处坚定不移地忠诚核心、拥戴核心、捍卫核心;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角度,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行”的问题,从行动自觉上更加坚定地投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党的基因、党的宗旨、党的建设等方面,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重大理论问题,从思想根源上更加坚定对党的领导的情感自觉。
三、牢牢把握做实这个关键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阐述了事关甘肃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问题,明确提出了实践路径、着力重点和奋斗目标,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重要讲话为统领,将落实“八个着力”重要指示作为部署工作的大背景和大前提,使事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系统完备的有机整体,保证了目标和任务的一致性,大大增强了今后工作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也大大增强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自觉性,为在全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展是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时,就必须下功夫去认识它,解决它。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甘肃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们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到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的生动实践中,充分认识我省生态修复任务重,经济下行压力大,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的省情现状,特别是要紧盯“任重”而“道不远”的艰巨形势,主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按照“精细、精确、精微”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制,扑下身子,铆足干劲,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四大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化作自觉行动,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持之以恒正风肃纪,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为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教育事业是优先发展的基础性工程。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平享有更好教育的期待,履行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统筹处理好一般与特色、学术与行政、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着力谋划和解决教育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着力营造氛围,创造条件,为青年学子实现人生出彩、书写人生华章搭建舞台,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新思想、新判断、新战略、新目标,对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历史任务开展研究;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造就更多更优秀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更多更好的智库支持和人才支撑。
(作者系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打造中国特色民生工程的升级版
李含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深入开展脱贫攻坚,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牢牢把握这一要求,切实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中国特色民生工程的升级版,我省尤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解决救助扶贫要向解决深度贫困升级。到2016年底,我省还有227万贫困人口,其中大多数属于深度贫困。解决深度贫困问题:一是要从长远发展出发,着力于造血功能的提升,控制输血量;二是培育壮大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实体,把农户经济改造成公司经济,打造好微观经济基础;三是加大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安置的力度,彻底改变生产生活环境;四是培育新型扶贫产业,利用和开发好农村的各种资源。
二、解决上学难要向解决上大学难升级。目前,在我省的基础教育中,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户的学生自费上大学和上职大成为新的“上学难”问题。对此,一方面,我省要加大财政对教育发展的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全面实施和改进奖学金、助学金、助学贷款、困难学生救助、贫困家庭免学费等政策措施,大幅度提高补贴标准,延长还款期限,扩大免费范围,使更多的农村学生获得上大学和职大的机会。在政策内容上,要以奖贷助为主、勤补免为辅。
三、解决看病难要向解决看大病难升级。现在更多的人将“看病难”归结到住院难和看大病难,因此,解决看大病难就自然成为医疗民生的升级焦点。为此,建议我省采取“双向驱动”的策略,一方面,加大医药生产行业的体制改革和药价改革与管理;另一方面,针对城镇低保户、贫困户、五保户、重点优抚、救助对象等,建立新型的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城乡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进大病救助制度,完善城乡大病保险政策。
四、解决养老难要向建立多元保障机制升级。根据统计,到2016年底我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210.58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23%。解决好养老民生主要对策:一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成熟,养老必须走市场化和社会化的道路,不可能由政府包揽下来。二是建立多元立体型的养老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把养老民生的重点放在城乡低收入群体中。三是继续执行好国家的相关政策,比如,倡导全社会关注老年人、培育中国特色的尊老社会氛围、计划生育奖励辅助、扶持发展民营养老机构、支持社区创办“虚拟养老院”等。
五、解决就业难要向支持创新创业升级。近年来,我国的就业已经出现许多新动向:在许多场合就业与创业高度耦合,技术型和知识型的就业比重大为提高,就业与创新创业的关系极其密切。为此,我省要因势利导,围绕提升促进就业的层次,将扩大就业与创新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建设免费孵化园、建立创新基金、完善创新贷款制度、减免创新纳税、再就业平台、农民工就业保障、简便档案管理方法等,这样做既扩大了就业,又能促进科技创新。
六、解决行路难要向建立高层次立体交通升级。近年来,我省的交通建设以提升交通民生为核心,以建设“高层次、立体型、多功能、生态性、节能性”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目标,不仅改善和提高了农村道路的等级,而且向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倾斜交通投资。今后的交通民生主要要瞄准完善体系、提高质量、打通出口通道为主。完善体系主要是指解决没有通铁路的市州、没有通高速的县城等,提高质量指交通设施的改造提速,围绕“一带一路”打通出口通道和建设边境口岸开发区。
七、解决二元结构要向农民整体搬迁升级。城乡二元结构是我省长期存在的公共差异和矛盾,城镇和城市总体上发展比较快,而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变化不大,农业发展的环境和资源条件极其差,相当比重的深度贫困农村基本没有发展条件。针对这种情况,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搞农民进城、生态移民和易地搬迁。要积极从国家争取生态移民项目、易地搬迁项目和工程移民项目,也需要将地方病多发集中区考虑进易地搬迁扶贫中去。
八、解决一般性社会服务要向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升级。我省今后应该把为民服务的重点放在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上面,在文化事业、医疗卫生、基本教育、社会救济、就业服务和养老保险等方面,出台新政策和新规定,特别是在农村公共图书馆、群众文化机构、文化广场、科技服务站、卫生站、农家书屋和电商服务中心等方面,尽快做到行政村全覆盖。(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智库工作站首席专家)
深化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李振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判断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最现实的背景和最根本的依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深化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把握和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深化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供需两端发力
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是供需两端发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需求侧重点要抓投资尤其争取国家投资。一是依托循环经济示范区、兰州新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等平台争取投资。二是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通道的国家定位争取投资。三是借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永久会址放在敦煌的机遇争取投资。四是围绕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目标争取投资。供给侧要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增加有效和高端供给、做大优质供给。根本在于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和技术改造升级。
二、深化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新旧产业动能的接续转换
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是新旧动能的接续转换。目前甘肃发展动能和经济支柱“青黄不接”,作为老动能的传统优势产业有点“黄”,如石化、有色、冶金、煤炭、建材等都面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的任务,都面临尽快用新兴技术改造提升的问题;新兴产业还很“青”,包括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业等都未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下一步,传统发展动能和产业需要尽快改造提升,继续发挥支柱作用,新的发展动能和产业亟待培育发展,尽快实现平稳接续转换。
三、深化甘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破”“立”“稳”“补”“改”
1.“破”: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
去产能方面,要继续推动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适时将去产能范围扩大到更多产能过剩行业,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化解过剩产能,实现供求动态均衡。更加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质量、技术、能耗、水耗等法规和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把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改造升级结合起来,妥善处理企业债务,做好人员安置工作。
去库存方面,坚持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重点解决三四线城市房地产库存过多问题。从长远看要提高三四线城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服务水平,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吸引力,引导形成在就业地买房或长期租房的需求;中短期则可通过实施相应的税收、贷款、公积金等组合优惠政策,并积极推进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去杠杆方面,首先要在控制总杠杆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业杠杆率作为重中之重,支持企业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加大股权融资力度,加强企业自身债务杠杆约束,降低企业杠杆率。其次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做好存量债务置换工作,规范政府举债行为,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优先化解债务管控良好、举债行为规范的地区;优先化解因国家和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的债务;对运用PPP等形式化解存量债务给予支持;积极争取中央下达我省置换债券发行上限。
2.“立”:引入新模式、发展新产业、培育新动力。
引入新模式,就是支持传统产业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工具,运用新的生产模式、商业模式、营销模式,拉近与市场有效需求的距离,实现无缝对接。
发展新产业,就是加快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新产业。
培育新动力,就是支持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3.“稳”:稳定投资、扩大消费。
在稳定投资方面,主要是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增信功能,创新投融资机制,综合运用政府债券、专项基金、PPP模式等财政金融工具,多渠道筹措资金,着力保障好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
在扩大消费方面,主要是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社区服务、金融服务等新的消费热点,大力支持网上购物、在线交易、农村电商、现代物流等新的消费模式,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4.“补”:补短板。
既补硬短板又补软短板,既补发展短板又补制度短板。当前关键是要补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五大短板”,即扶贫攻坚短板、非公经济短板、县域经济短板、开放型经济短板、金融服务业短板。
5.“改”:通过改革降成本。
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企业内部挖潜改造,帮助企业尤其是实体经济企业降低成本,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业税费负担、企业人工成本、企业融资成本、企业用能成本、企业用地成本、企业物流成本等,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和资本回报率。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副院长、教授)
临夏州推进脱贫攻坚的思路对策
方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立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临夏州州委、州政府切实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以精准扶贫为导向,推动政策向扶贫倾斜、资金向扶贫聚集、项目向扶贫靠拢,探索出一套适合州情、具有临夏特色的脱贫攻坚有效方式。
临夏州八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地区。近年来,全州贫困面和贫困人口明显下降,目前,贫困人口已减少到29.94万人,贫困面缩小为14.93%,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具体做法:一是着眼于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发展互助社扶贫;二是着眼于综合开发,突出资金整合式扶贫;三是着眼于贫困户持续增收,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式扶贫;四是着眼于激发内生动力,突出贫困群众参与式扶贫;五是着眼于因户施策,突出“菜单式扶贫”;六是着眼于拓宽增收渠道,突出电商扶贫;七是着眼于特色优势培育,突出产业扶贫;八是着眼于挖掘资源优势,突出旅游扶贫;九是着眼于“拔穷根”,突出教育扶贫;十是着眼于转变落后的思想观念,突出“以德扶贫”;十一是着眼于绿色发展理念,突出生态扶贫;十二是着眼于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突出党建扶贫。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续写脱贫攻坚、有效扶贫新篇章,临夏州应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破解发展瓶颈。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临夏州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要瓶颈,要做好路、水、电、网、搬、房六项扶贫工作。一是农村道路通畅;二是农村饮水安全;三是农村电力保障;四是农村信息化;五是异地扶贫搬迁;六是农村危房改造。
二、强化公共服务提升,促进社会共享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也是落实“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应进一步加大力度,重视搞好教育、健康、文化、就业、社保、金融六项公共服务,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强化富民产业培育,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产业发展是群众脱贫致富的核心举措。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做好产业扶贫这篇大文章。一要大力做强特色农牧业;二要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三要加快发展现代商贸流通业;四要积极培育乡村旅游业;五要着力发展劳务产业;六要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四、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厚植绿色发展优势。临夏州生态地位重要,屏障作用突出,但生态环境脆弱,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必须并重。要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产业,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实现百姓富裕生态美丽的有机统一。
五、强化扶德扶志扶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攻心为上,立德为本,励志为根,赋能为要。要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脱贫信心,点燃他们求富、求荣、求美、求变的致富激情,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脱贫致富的美好生活。
六、强化扶贫责任担当,鼓足脱贫攻坚信心和干劲。脱贫成效的保证离不开各级组织和各级干部的责任担当,必须紧紧扭住“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这五个关键责任的落实。(作者系临夏州委党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