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治理农田“白色污染”—甘肃省大力推动农膜回收利用行动透视
原标题:【本期焦点】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治理农田“白色污染”
——我省大力推动农膜回收利用行动透视
记者 陈泳 白永萍
在我省旱作农业发展过程中,地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推广使用,为我省旱作农业发展找出新的突破口。
但是,在使用地膜中,怎样在促进农业发展和保护环境与消除农村“白色污染”之间寻求平衡,也成为甘肃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开展农膜回收行动,初步形成“地膜增产增收、旧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成功走出了一条废旧农膜残留污染防控之路。
强化污染源头防控
榆中县是我省用膜大县之一,地膜使用遍布全县23个乡镇268个行政村。“县里每年地膜使用量达3000吨,山旱区1公斤新膜使用后可产生3公斤废旧地膜,川水区1公斤新膜可产生5公斤废旧地膜,全县每年能产生1万多吨废旧地膜。”榆中县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管理站站长张光全介绍。
大量废旧农膜随意堆弃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散落在草丛、山梁、沟壑,既破坏自然景观,又严重影响农村环境卫生。面对这种状况,榆中县积极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强白色污染治理培训和宣传,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膜,推广一膜两用、机械化拾膜等技术,在全县禁止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超薄地膜,降低废旧地膜的捡拾难度。
“超薄地膜虽然用量少、较便宜,但是保温保墒效果差,捡拾困难,容易造成污染。所以,在高标准地膜推广过程中,群众接受程度非常高。”张光全说。
2013年,我省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纳入各地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中,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08毫米的农用地膜,并对违规行为制定了具体处罚措施。去年,省农牧、工商、质监等部门还联合建立了合力推进地膜污染防治的工作新机制,在全省范围内打击超薄地膜、劣质地膜的生产、流通和使用。
省农牧部门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与各地农牧部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要求各级农牧部门认真落实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指导和监管责任,对工作不得力、责任落实不到位、农田地膜残留问题突出的地方,进行公开曝光和必要的行政问责。这一系列措施,让全省地膜残留污染防控工作迈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为加强废旧农膜残留污染源头防控,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地方性法规和标准,推进高标准地膜生产。张光全认为,使用高标准地膜,虽然单位面积投入成本有所增加,但由于地膜厚度、耐候期、抗拉伸强度等影响地膜回收性的指标高,使用后基本可做到全回收。
11月9日,在榆中县金崖镇,金土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几十台地膜生产机器正在高速运转,工人们正忙着给高标准地膜产品打包装。“在生产中,我们采用了除静电生产工艺,并加入紫外线阻隔剂、抗氧化剂等辅助剂。这样的地膜,使用寿命高,还能减少泥土附着量,有利于后期回收,提高了回收后的加工利用率。”公司负责人金鑫海说。
建立健全回收体系
在榆中县连搭镇石头沟村农膜回收站的围墙上,一块绿底白字“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回收办法”的牌子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每上交2公斤废旧农膜可享受1公斤新膜的财政补贴,不上交废旧农膜不得享受财政补贴……”
“这种‘以旧换新’的办法,是我们县提高农民回收废旧农膜积极性的措施之一。县里还利用国家废旧农膜回收专项资金,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农民每上交6公斤旧膜也可换取1公斤新膜。”站点的技术员刘得太说,“这些办法降低了农民的种地成本,增强了大家的环保意识。今年秋收后,村民们都主动到地里捡拾旧膜,并运到站点换取新膜”。
刘得太是石头沟当地村民,家里有20多亩旱地,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我今年种了10亩地的玉米,每亩用8公斤地膜,按照市场价算,买地膜需要960元,但是参与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后,地膜投入减少到原来的一半以上。”刘得太说。
武山县也是一个用膜大县,每年地膜覆盖面积大约保持在31.6万亩左右,地膜使用量达1896吨,棚膜使用量达1100吨。当地在15个乡镇建立村级废旧农膜回收网点24个,按照每公斤废膜1.6元和每7公斤旧膜换1公斤新膜两种办法进行回收,广泛调动群众捡拾废旧农膜的积极性,提高废旧农膜网点的回收利用率。去年,全县共回收废旧地膜1490吨,回收利用率达78.5%以上。
201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省级财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累计投入资金1.36亿元,采用“财政补贴、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建立了一批基本覆盖全省主要用膜地区的加工企业和回收网点。
截至去年底,全省扶持引导从事废旧农膜回收加工的各类企业达285家,设立乡、村回收网点2100个,以废旧农膜回收企业为纽带,通过发展回收经纪人、流动商贩,或在偏远地区设立固定回收网点等途径,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收购废旧农膜,形成了“农民捡拾交售、商贩流动收购、回收网点售、企业加工利用”的市场化回收利用体系。
拓展回收利用空间
废旧农膜加工利用企业是有效衔接地膜使用、捡拾回收、资源化利用三个环节的核心纽带,被形象地喻为废旧农膜的“消化道”。我省扶持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企业与政府、农民多方通力协作,拓展地膜回收利用渠道,从而努力根治地膜污染。
在兰州鑫通橡塑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厂区,今年秋后经过各回收网点运来的废旧农膜堆积如山,“这是最近从各个乡镇回收的废膜,经过碎化、清洗、热融后将再次成为塑料产品的原材料,可以生产聚乙烯管材、塑料容器、滴灌带等产品。”公司负责人说。
省农业环保站副站长李崇霄说,我省废旧农膜加工利用的主要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农膜进行再生塑料颗粒生产,用再生颗粒进行深加工,这一方式广泛应用于中东部旱作农业区。另一种是将回收的废旧农膜直接粉碎,混合一定比例的矿渣,加工生产下水井圈、井盖、城市绿化用的树篦子等再生产品,这种方式多在河西灌溉区使用。
为了避免治理废旧农膜污染的同时不产生二次污染,我省要求废旧农膜加工利用企业在生产线设计时,配套安装了废烟收集、处理设备,建设多级沉淀污水循环处理池,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进行无害处理,使废旧农膜加工利用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降至最低。目前,这种技术工艺先进、规模化生产的方式也是我省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的主推方向。
我省还明确提出享受资金扶持的企业须实行包片回收责任制,对纳入招标采购范围的农膜生产企业,严格执行供膜区废旧农膜回收协定,探索建立“谁生产,谁回收”的生产责任延伸制度。仅去年一年,全省共回收利用废旧农膜14万吨以上,回收利用率达78.6%。
相关新闻
- 2017-10-20甘肃创新农膜回收利用机制
- 2017-10-18全国农膜回收行动推进会在兰州召开 张仲秋出席并讲话 杨子兴致辞
- 2017-09-07甘肃省下达旱作农业项目推广任务 推广全膜沟播技术面积1500万亩
- 2017-09-05治理白色污染 推进绿色发展 甘肃省着力培育农膜回收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