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三农

庆阳市宁县“三变”变出新天地

17-11-03 09:3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狄东阳

  原标题:宁县“三变”变出新天地

  通讯员 尚晓伟 祁玉洁

  土地是农民生存和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如何让土地增值、农民受益?近年来,宁县通过“农民变工人、农民变股民、‘死资产’变‘活资源’”的“三变”模式,激活农村土地资源,助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企业务工和入股分红实现脱贫致富。

  农民变工人

  每年八九月,都是宁县南义乡寨河村的“收购季”,也是村民左应华的忙碌季。去年,左应华将自家的8亩土地流转给外地商户种植西瓜。“党支部+合作社+客商+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让这个曾经的重点贫困村脱胎换骨,也让左应华这样的贫困户脱了贫。

  “以前,种玉米、小麦,经济效益很低,一年下来收入也就5000元,现在我在瓜棚里打工,一月能领到2400多元务工费,再加上我的土地流转租金,年收入在3万元以上。”左应华说。

  从普通农民到设施瓜菜生产基地工人的转变,让左应华学了技术,鼓了腰包。尝到甜头的还有村民陆爱霞,她所在的焦村镇引进了海升集团,在该镇街上村建成高科技苹果产业试验园,就近吸纳群众入园务工,使农民变成了果农和产业工人。57岁的陆爱霞每天忙完家务,利用业余时间在果园务工,一年有2万元收入。

  据统计,全县现有3.6万名农民长期在蔬菜园、瓜果园务工,其中贫困人口1.1万人。

  农民变股民

  在焦村镇,任村村支书杨军是村里土地流转领头人,他说:“现在村里的土地多是老人和妇女在耕种,分户经营效益很低,把土地整合起来集中经营,每户除了土地承包出去的租金收入,还可以按股分红,农民的增收效果明显。”

  “我一年在合作社有3份收入,加起来10万元左右。”正忙着移植油松苗木的任村村民谢爱福说。2014年,谢爱福把家里的27亩地全部入股到村里的苗木合作社,有了土地入股分红。同时,谢爱福还兼职合作社的会计,农闲时在合作社务工,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其实在合作社成立之初,谢爱福对其发展前景还抱有怀疑态度,在看到合作社的良好效益后,他果断加入了合作社。如今,合作社社员达到203户,入社土地2261亩,年产值500余万元。

  截至目前,宁县贫困户入股772户386万元,非贫困户入股1230户748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入股101个552万元,合作组织入股8个119万元。

  “死资产”变“活资源”

  在宁县焦村镇,现在11万亩耕地中,流转了4万亩发展西瓜、苹果等特色产业,大大提高了土地经济效益。“如今的农田变成了农庄,来焦村镇春季可观赏苹果花,夏季看果,秋季采摘。去年庄园吸纳了近11万人次来这里休闲旅游。”焦村镇党委书记李蔚然介绍说。

  目前,宁县共流转土地2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近四分之一,自土地流转以来,农民收入提高了20%以上。李蔚然说,现在外出务工的农民都归乡了,农村的活力就又回来了,“土地流转”将“死资产”变成了“活资源”。

  杨军说:“‘土地流转’实现了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快了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土地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了现代化程度,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加快了群众脱贫的步伐。”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