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陇南

【喜迎十九大】创新,在发展前沿书写“陇南奇迹”

17-10-16 15:58 来源:中国甘肃网-陇南日报 编辑:任磊

  原标题:【喜迎十九大】创新,在发展前沿书写“陇南奇迹”

  改革开放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前进的改革创新之路。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陇南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扬长避短,攻坚克难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在着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上勇于实践———

  本报记者 靳淑敏

  作为世界首个国家制度的诞生地,陇南从不缺乏创新的基因。

  虽处西部偏僻贫困之地,却因为在实践中不断闪现的创新光芒,让众人感到惊叹。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陇南立足自身实际,将中央、省委的精神陇南化、具体化,为共同的愿望,共同的理想,扬长避短、攻坚克难。以足够的定力和韧劲深化实施“433”发展战略,在全面小康路上找准着力点,在共圆中国梦征程中增添新动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差异竞争、特色取胜,繁荣经济与保护生态融合互动、为民富民与强市兴市统筹推进的发展新路子,书写了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陇南奇迹”。

  “互联网+”:身处深山,却开始“网络”全球

  现在,黄彩霞每天都要点开手机上的“为村甘肃陇南冯家峡村”微信公共服务平台,了解村里发生的新鲜事,村上的核桃、野菜等土特产哪个销售得好,村务公开的新情况等。

  黄彩霞所在的康县城关镇冯家峡村,有村民587人,和她一样认证为“为村”村民的就有393人。而在康县,已有19个村申请注册了“为村”公众号。去年9月至11月,在全国71个上线运行的村庄中,连续3个月“为村指数”排名第一。

  这是陇南在“互联网+”时代,抢抓先机、创新理念,破除发展壁垒,不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后发赶超的生动实践。

  2013年底,陇南试水电子商务,解决农产品销售难,探索出了贫困地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陇南模式”。通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全市电子商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网店数量达到11000多家、微店75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54亿元,直接带动8.2万人稳定就业,电商对贫困群众的人均收入贡献额达到620元。陇南被命名为全国电商扶贫示范市,荣获“2015中国消除贫困创新奖”。

  今年礼县苹果网销量已经超过了500万公斤,“互联网+小苹果”走向俄罗斯、印度、印尼等32个国家。

  在电商产品热销的同时,互联网思维深入人心,陇南开通2690个政务微博、561个政务微信平台、193家政务网站,组成了强有力的“微媒体矩阵”,开启了传递陇南声音、展示陇南形象的新窗口。正是通过利用这些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和网络论坛、网上留言板等,陇南打造网上办事平台、便民服务平台、阳光政务平台,走出了“网上群众路线”。

  陇南还将“互联网+”广泛应用到防灾减灾、扶贫攻坚、旅游开发、农产品销售等领域,建设集数据采集、分析、共享、应用为一体的“互联网+”产业综合运营项目,为全市政务工作开展和业务协同提供数据共享与应用支撑。

  对互联网时代的主动拥抱和有效“对接”,为陇南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青山绿水、特色文化成了“金字招牌”,带热了旅游经济。很多新的优势,正在不断显现。

  金融创新:激活资本,让沉睡的资源流动起来

  农户发展缺乏资金,项目建设融资渠道不通等诸多难题摆在眼前,必须立足实际用先进的理念、创新的思维破题解困。

  唤醒农村沉睡的资产,可以掀起一场革命。陇南的这场革命从一开始目标就直指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瓶颈———资金不足。

  陇南把金融作为破解资金难题的“金钥匙”,从设立市县金融办、市长金融奖,举办领导干部金融培训班、引进金融人才、出台配套政策抓起,坚持“金”与“融”并重,以构建“3+1”立体化金融支撑体系为核心,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解决“三农”融资问题;设立中小企业融资基金,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完善政府投融资体制机制,解决重大项目融资问题;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夯实金融支撑的信用基础,着力推进金融改革创新。

  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2014年7月23日,全省首家农村物权抵押贷款交易中心在西和县何坝镇挂牌成立,2016年1月15日,我市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也是全省首个农村产权确权抵押交易服务平台成功上线运行。这标志着农民的土地、林地和宅基地由“死物”变“活物”,可以在银行抵押贷款。同样,合作社、龙头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解决资金周转难题。

  截至2016年底,全市累计发放“三权”抵押贷款61.3亿元。

  为撬动更多的金融资金作用于贫困群体,我市创新工作机制,采用扶贫资金互助协会、村委会和信用社共同参与的“互助资金担保+‘农村产权’反担保”模式,启动村级扶贫互助资金金融改革试点。组建成立了陇南龙江金融服务公司,通过整合地方政府各项企业发展扶持资金和统筹企业参与出资的方式。

  如今,陇南已探索形成了互助资金共管共用新模式,实现了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业务范围行政村全覆盖。

  脱贫攻坚:共建共享,让发展红利惠及千家万户

  陇南历届党委、政府清醒地自知陇南要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焦点是农村贫困人口。必须并拢五指,瞄准靶心,精准发力。

  2013年以来,陇南立足现有基础,把脱贫攻坚放在“433”发展战略的首位,将扶贫开发与驻村帮扶相结合,与发展电子商务相结合,与产业培育相结合、与金融支撑相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不断创新,勇于突破,一个又一个扶贫亮点蓬勃涌现:

  创造性地实施了25个特困连片地区集中扶贫攻坚,整合资源,建档立卡,每年将9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80%以上的涉农项目资金投向特困片区。省市县帮扶单位三级联动,协调投入帮扶资金60多亿元,不断放大投入效应。

  陇南走出一条具有陇南特色的扶贫之路,形成了片区扶贫、产业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旅游扶贫、驻村帮扶的陇南扶贫“六大品牌”,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片区扶贫,立足特困片区,形成扶贫攻坚“拳头效应”。电商扶贫,让群众“足不出户”在家赚钱。产业扶贫,培育群众增收“铁杆庄稼”。金融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增加群众致富活力。旅游扶贫,让群众捧起“金饭碗”大发“旅游财”。驻村帮扶,凝聚合力,真正扶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让陇南的贫困群众“改穷业”“换穷貌”“挪穷窝”“拔穷根”。

  五年来,陇南集中力量解决了91万群众的贫困问题,贫困发生率从53%下降到16%。

  乡村旅游:绿色家园,让青山绿水变成金山银山

  国庆节第二天康县长坝镇花桥景区游人如织,农家乐、农家客栈、小吃摊点、农特产品销售生意火爆!而就在今年“五一”小长假,陇南旅游实现收入2.53亿元。尤其是以康县花桥村、大水沟村、何家庄村景区为代表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成为广大游客的首选之地。

  乡村旅游受热捧,是陇南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这一目标,着力推进绿色屏障、绿色经济、绿色家园、绿色制度、绿色文明建设,在青山绿水中,精准破解贫困难题,大力实施旅游富民工程,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以康县为例,多年来康县把“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成“生产力”,结合实施“十村百户千床”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发展农家乐和农家客栈308户,打造了一批生态、文化、养生、休闲等不同类型的乡村旅游示范村。在康县城关镇凤凰谷村,探索建立了“支部+帮扶单位+公司+农户(贫困户)”的乡村旅游扶贫模式,采取集体控股、群众参股、贫困户持股的方式,筹资35万元成立了凤凰谷乡村旅游度假有限公司,吸纳本村管理和服务人员38人就地就业,带动村上100多户群众收益,连续两年对贫困户和群众进行入股分红和奖励160多万元。实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城镇化,有力推动了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而这种模式,在陇南众多的美丽乡村已经开始实施。

  如今,乡村旅游已成为陇南绿色发展的一大名片,我们相信,这幅靓丽的生态美景,也将成为陇南人民永恒的财富,代代相传。

精彩推荐

  • 【十九大时光】酒泉:供暖分户改造受居民称赞(图) 【十九大时光】酒泉:供暖分户改造受居民称赞(图)
  • 喜迎十九大·看陇原巨变航拍活动 喜迎十九大·看陇原巨变航拍活动
  • 天水清水县:蔬菜大棚好“钱”程 天水清水县:蔬菜大棚好“钱”程
  • 甘肃省投资51.2亿元 建设美丽新陇南 甘肃省投资51.2亿元 建设美丽新陇南
  • 兰州劳动监察部门帮助11名江苏农民工讨薪 兰州劳动监察部门帮助11名江苏农民工讨薪
  • 从旱作农业种植到饲草产业发展的二次革命  ——临夏州实施“粮改饲”助农增收惠民工程纪实(上) 从旱作农业种植到饲草产业发展的二次革命 ——临夏州实施“粮改饲”助农增收惠民工程纪实(上)
  • 兰州市售航天南瓜引围观 兰州市售航天南瓜引围观
  • 兰州工商半年查办重点行业案件169起 兰州工商半年查办重点行业案件169起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委第一至第四巡视组集中进驻 对
2   砥砺品格 奋发有为 建功立业——《习近
3   【陇原视觉】和平使命 维和勇士再出
4   砥砺奋进的五年,给你的家乡投一篇
5   秦直道中国(庆阳·合水)乡村马拉松赛
6   甘肃省“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
7   甘肃金昌迎来“赏菊季” 近百种菊花戈
8   甘肃省委巡视组第一批集中进驻4家单位
9   绿色开发 深度转化 延伸增值 循环利用
10   图解:喜迎十九大| 这90个新名词必须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