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兰州

兰州: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17-09-15 11:1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张玉芳

  原标题:9月16日至18日,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即将迎来最后“大考”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造生态宜居家园

  兰州市民广场秋色

  雨后五泉山公园

  小西湖公园

  9月16日至1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实地考查组将莅临我市,全面考查我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记者从市创园办获悉,目前,我市各部门正在严格按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和指标体系,狠抓工作落实,强化组织保障、精心筹备迎检冲刺。

  据创园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从迎检的7大类56项指标来看,我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城市人均公园绿地“三大指标”已分别达到38.11%、33.92%和11.06平方米,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36%、31%和8平方米),其他指标要求也已基本落实,迎检相关准备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国家园林城市是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的最高奖项

  国家园林城市是指城市园林绿化工作达到较高水平,综合管理、绿地建设、建设管控、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市政设施、社会保障等方面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7大类56项指标要求,经住房城乡建设部考核合格后,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体现着一个城市在规划设计、生态景观保护、园林绿化、市政设施等方面建设管理的水平。全国很多城市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了“推窗见景,出门进园”,宜居性及市民的幸福指数大大提高,城市经济得到极大推动。因此,对于地处黄土高原西部,生态脆弱、经济发展迟滞的兰州来说,开展国家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在提高城市宜居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锲而不舍创建国家园林城市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造独具西部山水特色城市,是兰州市委、市政府历届领导班子的不懈追求,也是全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兰州市从2002年启动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已历时十五年:

  2002年,兰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同步实施国家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五城联创”的创建目标,不断加强园林绿化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7年,兰州市被命名为“省级园林城市”,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动全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2013年开始,掀起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的高潮,重点从生态绿化、污染防治、交通优化、功能提升、设施完善、景观打造、文化提升、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改造提升。2017年,市委、市政府再次成立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我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推动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推进有力创园工作成效显著

  全市上下认真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通过科学规划、依法治绿、增容扩绿、做美做精、打造品牌,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南北两山为屏障,以城市主次干道为骨架,以黄河风情线为主线,以单位庭院绿化为基础,以公园、广场、游园为景点的城市绿化新格局,城市景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市政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综合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落实“综合管理”夯实创建基础保障

  建立健全城市园林绿化建管保障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兰州市城市绿线及绿地建设管理办法》、《兰州市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办法》、《兰州市城市园林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兰州市黄河风情线绿地养护管理考核办法》等32项法规制度,使我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不断完善市、区两级园林绿化专业管理机构,以市生态建设管理局及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为主导,区级12家相关部门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行使园林绿化行政管理职能。市、区两级政府财政专项列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资金”,逐年增加投入,2015-2016年投入园林绿化建管资金共计9.84亿元,全力保障园林绿化建设管理。

  科学规划,严格落实,积极推广应用园林科研成果。修编完善了《兰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10-2020)》,划定了兰州市中心城区绿线控制图,为重点绿地设置了城市绿线界标。不断加强园林绿化科研队伍及科研能力建设,积极推动新技术及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两年来开展园林绿化科研项目共22项,获奖7项。

  以“数字兰州”为依托,推进园林绿化信息化发展。建立以兰州市园林绿化地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结合数字化城管、政府门户网站、今日头条官方号等信息发布平台、政府网站留言板、12345民情通服务热线等多种方式,实施园林绿化建管动态监管、公众参与及社会监督。

  力抓“绿地建设”科学布局规划建绿

  着力“增容扩绿”,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公园绿地系统。倾力打造城市园林绿化精品和靓点,实施了五泉山公园、白塔山公园、雁滩公园、金城公园等全市重点公园的提升改造工程;完成马拉松公园、市民健身步道、兰州植物园二期、廉政文化公园等大型公园绿地项目建设;建成南关小游园、万新路小游园、龚家湾小游园、安宁生态文化园等45处小游园、小绿地,初步形成了由综合公园、专类公园、小游园和其他公园构成的公园绿地体系,公园绿地达到148处,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达0.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06平方米,市民出行基本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1.2%。

  以道路绿化为骨架,全力打造城市绿色廊道。重点实施了天水北路、酒泉路、嘉峪关路、敦煌路、安宁东西路等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完成了南滨河路绿地改造工程,深安大桥两侧匝道绿化建设,雁滩605、606、607号道路绿化建设,马拉松赛道整治等一大批城市道路绿化项目。通过高质量建设和有效管控,切实提升主城区范围内各级别道路绿化水平,呈现出“有路就有树,有树亦有荫”的优美格局。城市道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8%,城市道路绿地达标率达到92%。

  以两山绿化为基础,筑牢城市生态屏障。把南北两山绿化作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的重点工程和突破口来抓,不断完善城市防护绿地建设和周边生态屏障体系打造。目前,南北两山已建成公园绿地20多处,两山林地达到58万亩,已形成比较完善的人工生态体系。兰州南北两山绿化区获得“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称号,成为全国八个“生态文化示范基地”之一。

  大做黄河文章,全力打造黄河风情线靓点景观。通过湿地生态修复、绿化亮化美化、河道疏浚等措施,同时在景观设计中突出黄河文化、丝路文化、民俗文化特色,打造“黄河风情线”城市名片,先后建成龙源园、水车博览园、百合公园、银滩湿地公园、马拉松公园、马滩湿地公园等主题公园,建成滨河健身步道及桐荫休闲路、银柳景致路等6条特色景观路,黄河风情线二十余景点如明珠般串联在150多万平方米绿地之中,成为全国最长的沿河开放式公园和绿色生态长廊。

  发动社会参与,不断推进单位、小区绿化建设。积极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城区园林绿化建设,推进单位庭院、居住小区、公共设施单位绿化蓬勃发展,全市共有园林式居住区(单位)833家,年提升率10.48%。

  规范“建设管控”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多措并举,促进公园规范化管理。制定了《星级公园标准》、《星级公园评比办法》、《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园管理工作的实施方案》。对公园园容园貌、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实行分项定量、定岗定责考评制度,规范公园日常管理,优化各项服务举措,提升公园窗口形象和服务水平。现有的各类公园40座中已免费开放38座,公园免费开放率达到95%。

  创新模式,促进园林绿化可持续发展。制定《兰州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20);编制完成了《兰州市绿道网规划》(2017-2030)。制定了《甘肃省兰州地区城市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定额标准》,在绿化管理中实行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在绿地建设中大力推广乡土植物、透水铺装、集雨型绿地、喷灌等节水技术、太阳能路灯等,通过多种“节地、节水、节能、节财”措施,转变园林绿化发展模式向节约型转变。

  注重保护,促进城市历史风貌、自然遗产健康发展。严格按照城市紫线和《兰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1-2020)实施历史风貌保护;5区3县300多株古树名木进行了详细调查和GPS定位,全部编号挂牌,进行复壮技术研究,实行古树保护及养护管理责任制,古树名木保护率达到100%。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的原则,切实做好兴隆山、连城2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吐鲁沟、兴隆山、石佛沟、徐家山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关山、石头坪、兰山、五一山、凤凰台5处省级森林公园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优化“生态环境”共享蓝天碧水绿树

  全民行动,齐心协力打造“兰州蓝”。从2012年开始,我市紧盯“一年全面攻坚、两年初见成效、三年明显改善”目标,举全市之力打了一场大气污染治理攻坚战,从减排、压煤、除尘、控车、增容、立法、严管等方面入手,实施了环境立法、工业减排、燃煤减量、机动车尾气达标、扬尘管控、林业生态、清新空气和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等八大治污工程,集中治理燃煤、工业、扬尘和机动车尾气四大污染源。通过持之以恒治理,2015年,我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在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荣获“今日变革进步奖”,“兰州蓝”“兰州经验”成为全国大气污染治理范本。2016年在受外来沙尘天气32天影响的情况下,我市城区平均降尘量同比下降13.9%。

  坚持生态修复,有效保护城市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结合南北两山山体修复和黄河湿地生态修复项目,健全城市生态网络体系。通过实施“三圈”(城市外围生态屏障圈、环城市核心区生态保障圈、兰州新区生态保障圈)、“六通廊”(兰州新城区与老城区通廊、兰州东、西、南、西北、东北六大出入口绿色生态通廊)、“一线”(黄河兰州段沿线)、“两系统”(南、北区域森林生态系统)、“两路”(城市道路和环城公路绿色通廊)、“四公园”(城市公园、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大型生态园)项目建设,形成我市“山青、水秀、城美、乡绿”的城乡生态特色。

  完善“市政设施”提升城市形象品质

  全力实施“畅交通”工程。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正在建设之中,其中1号线全长26.6公里,横贯中心城区,连接城市核心区和副中心,预计在2017年底完工;2号线西客站北区间竖井土方开挖工程已经顺利完成。大力发展“绿色交通”,开通运营了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和黄河水上公交,实施了南北滨河路整治改造工程、天水路改造工程、张掖路改造工程、"139"交通疏解工程、"321"环城公路网建设,车行“上跨下穿”工程、人行过街通道工程以及城区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保障城区内、外交通高效运行。

  强化城市垃圾收处。已建成兰州中铺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采用世界领先的“炉排炉”技术,每年处理生活垃圾73万吨,实现我市近郊四区全部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大力推广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置,纳入餐饮企业近1万家,收运路线80条,配置车辆60台,每天平均收运处理餐厨垃圾230吨左右,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项目成为全国示范工程,我市被列为全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

  逐步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已建成和投运雁儿湾污水处理厂、盐场污水处理厂、七里河安宁污水处理厂和西固污水处理厂等四座污水处理厂,城区生活污水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8%。配套建设了污泥集中处置厂,污泥处置全面达到国家“减量化”、“无害化”、“稳定化”的要求。取缔城市生活饮用水一级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健全城市管网水检测管理机制,管网水水质合格率达到100%。

  聚焦“节能减排”全面打造低碳城市

  着力加快重点产业循环化发展。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基本原则,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一条主线,着力推进工业低碳化、农业生态化、能源节约化、资源再生化、园区循环化和污染减量化“六化”发展,打造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国家生态文明先行区、国家工业绿色转型试点城市、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等国家级示范平台,循环经济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水平。

  着力加快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围绕三年超额完成“十二五”和“十三五”节能减排目标,以产业低碳化、交通清洁化、建筑绿色化、服务业集约化、主要污染物减量化、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规模化为主要任务,实施财政部重点支持的五大类25个典型示范项目,完成节能减排产业基金组建,全省首家环境能源交易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行,先后完成4次11场排污权交易,得到国家环保部的肯定和表扬。

  着力加快实施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制定《兰州市推进供热计量工作实施意见》、《兰州市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收费改革攻坚方案》,出台《兰州市城镇供热计量管理暂行规定》、《兰州市供热计量产品(技术)管理暂行规定(试行)》,扎实推进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及新建建筑供热计量设施建设,严格落实分户计量收费,供热计量收费比例达到31.8%;严格落实《兰州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绿色建筑工作的通知》的要求,不断推进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发展,2016年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为53.5%,节能建筑比例达到66%。

  强化“社会保障”着力服务民生需求

  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制定了《兰州市物业管理条例》、《兰州市“三不管”楼院管理办法》,投入7000多万元,对全市“三不管”楼院进行改造,极大提升了人居环境。加强社区教育、医疗、体育、文化、便民服务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市区两级财政列支、福彩公益金配套、街镇自筹、社会帮扶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标准化社区及示范性社区,同时建立社区服务设施运行维护机制,较好地满足了居民生活、教育、娱乐、健身方面的需求。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2007年至2016年以来我市共计开工建设公共租赁住房(含廉租住房)117个项目,30540套,已分配29530套,1010套正在建设,累计实施租金补贴保障8万余户,发放2.3亿元。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20541套,已建成销售106588套,基本建成和在建13953套。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达到100%。所有公租房审核合格的申请人都得到了实物配租或租金补贴,住房保障率达到100%。

  持续推进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制定了《兰州市棚户区改造“十三五”规划》和《兰州市棚户区改造规划纲要(2014-2017)》,出台了《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的实施意见》,采取以棚户区改造为主,统筹开展城中村改造、城镇危房改造的建设模式,全力改善棚户区(城中村)群众居住环境。2013-2015年,全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85个,涉及42344户,部分项目已竣工入住。2016年完成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建设任务2.1万户。

  不断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制定了《兰州市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规定》,加强盲道设施建设,“十二五”以来,新建、改建市政工程建设道路盲道250公里,缘石坡道863处;全市各大公园出入口及厕所建设了无障碍通道,设置了残疾人标识牌;兰州市政府门户网站进行无障碍模块设置,在兰州电视台开办了手语新闻节目,为障碍人士提供便利。

  多措并举创建工作全面落实

  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促进了城市建设管理,极大提升了城市宜居水平,提高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城市形象,主要做法有这样几点:

  一是完善工作机制。2006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指挥部,制定了创建实施方案和目标责任制办法。2014年,成立了“五城联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组。2016年,为进一步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成立以市长亲任组长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了办公室,根据创建工作目标,将工作任务逐一分解落实到各级、各有关部门和近郊四区政府。通过层层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形成市级主导、部门联动、上下配合、整体推进的创建格局。

  二是强化督查考核。建立了创建工作督导机制,对照国家园林城市标准,重点针对硬性指标和薄弱环节,进行定期督查,及时通报检查结果,反馈整改意见,全力督促整改,有力促进了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强化绩效考核,把创建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和领导班子的年终绩效考核中,实行奖优罚劣,有效激发了全市上下工作的积极性。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创园工作得到有序有效推进。

  三是统筹协调推进。将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有机结合,统筹推进,形成了互为依托、相互支撑、各有侧重、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强力发挥领导带头示范作用,每年春季举行兰州地区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活动,带动广大群众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形成了各方面关注、支持、参与造林绿化的良好氛围。

  四是深入宣传发动。开展了多形式、多渠道、多视角、全方位的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宣传活动,突出宣传各项重点工作和重点工程推进情况,反映广大市民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兰州电视台每天黄金时段以滚动字幕模式连续播放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宣传标语,《兰州日报》等媒体开展了创建工作专题宣传。每年"3·12"植树节、植树周期间,开展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义务植树、植树造林、园林绿化宣传活动,向广大市民们发放宣传册、园林绿化相关法律法规摘录和“人人爱绿护绿,个个参与创园”倡议书,营造全民爱绿护绿、全民创园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的开展,兰州市城市人居环境发生了令全国瞩目的变化。如今的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绿柳依依,南北两山层林尽染,曾经的荒山秃岭披上绿装,生机盎然。对充满信心的兰州人来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管的更科学,城市人居环境会更舒适、更美好,一座山水相依的生态绿城,一座经济繁荣、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和谐、富有活力、辐射带动力强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宜居兰州、幸福兰州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

  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吕晟君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