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央媒看甘肃

【砥砺奋进的5年·甘肃篇】市容移步换景 温情弥漫心中 让文明成为市民习惯

2017-09-13 11:15 来源: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专题

  原标题:市容移步换景 温情弥漫心中 让文明成为市民习惯

  银燕 高翔

  在兰州市七里河区建兰路街道,有一个别具特色的“博物馆”——全市首个家风家训馆。从4月9日开馆至今,参观者已过万人。

  100多平方米的展区里,来自七里河小学二年级五班的20多名学生,正参观“古代先贤”“革命记忆”“杰出人物典范”和“居民家风”四个篇章并交流感受。“只有切身的体会才能更好地让孩子们认识到好家风的传承和影响。”七里河小学教师谢华叶称赞道。

  “今年是兰州市创建文明城市的攻坚之年,开办家风家训馆,就是希望让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助力文明城市创建。”建兰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丁生英告诉记者。

  历经十余载,在“赶考”全国文明城市的行列中,兰州市一直马不停蹄。过去5年,兰州市还成功建设了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区、中国兰州秦腔博物馆、兰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等一批文化类公共设施,完成了1461个20户以下自然村的“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及18万户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的建设任务。

  除了让群众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兰州市还集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和轨道交通建设。

  从“空面、立面、地面”三个“面”进行过整改的城关区杨家园的小街巷就是一个例子。现在,巷子两面的白墙上刻有反映此处历史人文变迁的故事性浮雕,搭配雕刻精美的飞檐,厚重的木质牌匾,一路走来仿佛漫步于时间长廊。

  75岁老人蔡秀英已经在小街巷生活了26年。“巷子原来又挤又吵闹,没有现在这么干净,走来走去可闹心了。现在多好呀!环境好了,就能天天出来遛遛弯儿。”奶奶笑着说。

  今年,兰州市将打通11条“断头路”,建成10座人行天桥,新建1.7万个公共停车泊位。目前,轨道交通1号线一期工程全线已有18座车站主体结构封顶,2号线一期工程也开始施工,市民出行状况将得到改善。

  由于地形地势的原因,地铁建设遇到了不少困难。打通一条穿越黄河的隧道,除了可能遇到的河床坍塌、冒顶透水等风险,难度还在于当前仅有理论可参考,并无实际经验可借鉴。

  “掘进一环要两个小时,准备时间则是10倍。每次盾构掘进前都要严格分析对比数据,反复试验,得到稳定结果后,指挥员才会下达施工指令。”穿黄盾构施工现场负责人说,“每次掘进两三环后,之前的各类数据和技术指标都要进行重置,在实际施工中最多掘进6环就要重新进行掘进数据调整……”

  兰州轨道交通建设者在历时700余天的不懈努力后,成功实现盾构安全下穿黄河的国内先例,为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同类施工填补了技术空白。

  尊重民意作导向,聚焦民生为目标,是兰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又一大特色。

  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可谓一大创新。它能根据老人所需,由信息中心向家政企业发出服务指令,企业在接到指令后派出工作人员在30分钟内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义工段淑桂为老人上门服务数百次。当“家住通渭路69号103房间的马林叶老人需要洗衣服”的信息传至手机,她要在约定时间赶到。她喜欢和老人聊天,常把独居“爷爷奶奶”逗得前仰后合。

  段淑桂随身会携带一个工具盒,里面装着推子、剪刀、电吹风等,“以前我开过理发店,懂这个手艺,可以给老人理个发。”

  近年来,兰州市还培育出了全国首家“爱心集结号”志愿者网站,推出了“夕阳红”居家养老和“爱心门铃”等志愿服务品牌。目前已有2000多位空巢老人、5000多位农民工、1000多名残疾人得到了经常性的志愿服务。

  “来兰州4年多了,空气变好了,城市也越来越漂亮了,有好多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可以去呢,市民也越来越文明了,希望兰州越来越好!”市民孟瑞玉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