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时评】王晓河: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原标题:【清风时评】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王晓河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强调,全党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
预见性是指对事物、事态发展的预判和前瞻。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任何事情,处理任何问题,有了预见性,就会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减少被动性,增强主动性;减少随意性,增强实效性。“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不预判在先、考虑在前,那么不是陷入“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的盲动主义,便是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事务主义。因此,想干事、干好事,必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
预见需要较高的思想境界。预见是一种认识,境界不高,眼界不宽,胸怀不阔,看事眼光浅,想事起点低,认识上不去,费尽心机难突破,绞尽脑汁无良策。要认识理想信仰,清楚为什么干;认识宗旨责任,懂得为谁干;认识科学方法,明白怎样干好。要注重眼前和长远的结合,实现伟大目标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建功于每一役,近中有远,达远靠近,以至通观事物发展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预见在其中矣。要搞好务实和务虚的结合,既有生动实践,又要务“虚”,把握事物的内部实质和规律。“虚”则从实中来,两相结合,既干实事,又“踱方步”,干中有悟,悟透实干,预见召之即来。要切实明白,“虚”不是假大空,“实”不是闷头干,要有思想和灵性,做明白人,做明白事。
预见需要精细的调研。预见是一种科学预判,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搞错。如此调研走了过场,预见虚无缥缈。一切正确的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凭空想象、闭门造车不行,浮光掠影、一知半解也不行,必须精细、精准,预见才经得起检验。要抓住事物特点,深入研究,进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从而分清工作的轻重缓急,面对新问题拿出新思路,针对重点难点拿出新措施,才能不断推进问题解决。要抓住普遍性、倾向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弄清什么情况下易出什么问题,什么问题会出什么后果,怎么抓住,怎么解决,做出预案,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预见需要认真反思总结。总结反思,是增强工作预见性的有效方式。工作是连续性的,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是今天的延续,两者互相依存渗透,把握好连续性可寻预见性。工作不是一帆风顺的,有困难险阻,也有跌跤碰壁,“吃一堑长一智”,在总结反思中分清是非对错,磨砺能力,提升水平。工作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传棒接力,需要久久为功,不断总结提高,不断反思求进,我们的工作才能越做越好。
“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能明察眼前,而且还能预见未来。”预见能力既是一个领导干部综合能力的反映,又是抓好工作必备的重要素质,它在信仰中闪光,在担当中发力,在实践中锤炼,在学习中提高,愿每个党员干部都重视提高预见能力,做一个见事早、反应快、抓得紧、干得好的带头人。
- 2017-09-07十三届省委第一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在兰召开 刘昌林讲话 梁言顺宣布有关决定
- 2017-09-07甘肃:十三届省委第一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在兰召开
- 2017-09-07甘肃:十三届省委第一轮巡视工作启动 巡视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