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城市学院培黎校区乔治·何克雕塑
从陕西宝鸡到甘肃张掖,乘坐高铁六个小时快速抵达。70年前,这段从三秦大地到河西走廊的行程,乔治·何克带着60个孩子走了半年之久。2008年曾在甘肃取景的电影《黄石的孩子》上映,故事的原型便是乔治·何克和他所带领的60个孩子,从陕西双石铺历经千辛万苦迁校张掖山丹的那段往事。
由兰州城市学院、中国甘肃网承办的中新英三国青年“重走艾黎·何克之路”文化寻访活动就经历了这段旅程。高铁上六个小时的行程,在乔治·何克当年带着孩子迁校路上到底发生了多少故事?接下来就请和小陇一起探寻这段历史。
艾黎、何克故居(双石铺)陈列的面包餐盘
兰州安宁培黎广场浮雕墙,艾黎、何克的中国足迹画卷般呈现。其中有一幅浮雕,马车载着小孩子吃力前行,还有乔治·何克领着大孩子追随其后奋力推车。
这块浮雕的史实发生在1944年冬到1945年春。当年,双石铺培黎工艺学校的办学受到破坏与威胁。地处河走廊的张掖山丹资源丰富,存在各方面的优势。
“房子已盖,速将机器运来!”接到这份路易·艾黎在山丹落脚的电报,乔治·何克收拾好学校设备、仪器,带着60名学生从陕西双石铺出发了。
一路途径徽县、天水、秦安,翻过白雪皑皑的华家岭,过兰州,抵山丹,行程一千二百多公里,历时6个月。
一路上,乔治·何克带着60名学生风餐露宿,历经千难万险!冬日的白雪伴随刺骨的寒风,大漠的风沙夹杂着冰雪与严寒。
“最恶劣的季节,我们走在高山上,顶着二十年来未遇的寒风。道路覆盖着冰雪……我们真的到这里了!”在给朋友的信中,乔治·何克曾这样描述艰难的行程。
从冬季到春季,乔治·何克带着孩子们前行,从未放弃过对新学校的渴望。他们彼此照顾、携手同行,终于抵达山丹和路易·艾黎汇合。
对于这段艰辛而坚毅的迁校史,培黎人形容是它是“培黎的长征”。而这段历史也被改编成电影《黄石的孩子》在2008年上映,成为当年电影市场的一颗“催泪弹”。
“我们现在刚好有六十个孩子,其中二十个年纪小的是夏天从兰州来的,有些是当地的孩子。他们分别上过洛阳、宝鸡、双石铺、成都、重庆和兰州的培黎学校,现在都集中在这里,全都跃跃欲试,想看一看能否真正做出点事来!”乔治·何克在给朋友的信中描述了山丹建校的百废待兴,言语中充满期待与愉悦。
艾黎、何克故居(双石铺)陈列的工合砖
在张掖山丹建校,由于经费不足,乔治·何克把家里寄来的钱全部捐献了出来。经过数月的建设,学校安装了蒸汽锅炉、蒸汽机、发电机、车床、钻床,配备了锻工、钳工,建起了纺纱和织布车间。虽然辛苦,但他总是乐呵呵地活跃在学校的每一个角落。
乔治·何克热爱学生,他是校长、是老师、是朋友!教学中他认真严谨,课后与学生打成一片,一同打篮球、赛单杠,学生也喜欢和他在一起。他兼任英语、机电制图、唱歌和体育教师,编写了受到普遍称赞、大家都很喜欢的校歌。
艾黎先生曾这样评价乔治·何克,说他真像长了三头六臂,浑身有使不完的本领。
只可惜天妒英才,乔治·何克不幸患破伤风,由于过分劳累,营养不良,对病菌缺乏抵抗力,病情越来越严重,1945年7月22日,何克永远地闭上了他那碧蓝的眼睛,年仅30岁。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艾黎、何克陵园(山丹)
艾黎先生亲手为他竖起墓碑,碑文选自英国诗人的一首诗:
彩色绚丽的生命啊,
光辉而又温暖,
为了它,人们一直奋发向前
他已逝世了,
从此不再奋战,
在战斗中,
逝者的生命,
却更辉煌灿烂。
本期小陇宋芳科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