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敦煌学大师史苇湘、欧阳琳伉俪魂归莫高窟(图)

17-03-23 10:44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编辑:李秀清

  原标题:敦煌学大师史苇湘欧阳琳伉俪魂归莫高窟

1998年1月,本报《文化名人访谈》栏目在兰州史苇湘先生家中采访时的留影(左图为史苇湘先生,右图为欧阳琳先生)。 吴平关摄影

  史苇湘、欧阳琳伉俪骨灰安放仪式近日在敦煌莫高窟三危山公墓区举行。自此,正式完成了这两位献身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艺术传承创新事业整整70年,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敦煌艺术与学术先辈大师生前“魂归敦煌”的伟大遗愿,他们将继续并永远的守望着心中挚爱一生的石窟。

  生前遗愿:百年之后一起回敦煌

  欧阳琳先生1947年来到敦煌开始敦煌壁画的临摹和研究工作,专注于临摹敦煌壁画50多年,一直从事敦煌壁画的临摹与研究工作,退休后仍然像上班时一样临摹敦煌壁画。她的临摹作品技艺精湛、形神兼备,尤其是图案临摹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在临摹敦煌壁画的同时,欧阳琳先生潜心于敦煌艺术的研究工作,著有近20篇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均得到国内外敦煌学专家的好评。2012年12月,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欧阳琳先生“甘肃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2016年2月11日16时,欧阳琳先生在兰州逝世,享年92岁。

  史苇湘先生1948来到敦煌,上世纪60年代以前他潜心于临摹、探索壁画艺术,临品总数约220多幅100多平方米,大多数达到甲级水平,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出,受到海内外观众的赞誉。1961年之后,他致力于创建敦煌文献资料为主体的资料库,成绩突出,被同行誉为敦煌“活资料”,是最早运用艺术社会学理论研究敦煌石窟艺术的学者。2007年,两位先生的合著《史苇湘欧阳琳临摹敦煌壁画选集》出版。2000年1月26日15时,史苇湘先生在兰州逝世,享年76岁。

  此次,史苇湘、欧阳琳二位先生的骨灰安放在了莫高窟公墓区,两位先生的女儿及其他亲属和敦煌研究院员工一起,共同为两位先生完成了生前遗愿,即百年之后能够一起回到敦煌,安葬在三危山下。公墓区正对遥望九层楼,这里长眠着开创了敦煌石窟保护研究事业的老前辈们,他们为敦煌奉献终生,百年后依然守望着石窟,魂归敦煌。

  为敦煌艺术的传承创新奉献一生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王旭东讲述了两位先生的生平,并缅怀了他们对石窟事业的奉献:“1947年、1948年,欧阳琳、史苇湘伉俪初来敦煌时,他们也如今天这里的许多青年员工一样青春年少,对祖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满腔热情,自愿来到大漠戈壁深处的敦煌莫高窟工作,他们携手度过了艰苦岁月,为敦煌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为敦煌文物事业、为敦煌艺术的传承创新奉献了一生。”

  敦煌研究院专家马德为此专门撰写了《神圣的使命执著的企求——纪念敦煌艺术与学术先辈大师史苇湘、欧阳琳伉俪》一文以表深切的缅怀之情:“敦煌研究院的老辈专家史苇湘、欧阳琳伉俪,先后于2000、2016年的岁首,扔下他们毕生为之奋斗的敦煌事业而撒手人寰。作为后学,缅怀二位老人的丰功伟绩,追忆与他们一起度过的岁月和受到的教诲,思念之情久久不能释怀。”

  他文中说:“我是1978年10月在赴敦煌工作途中与史先生相识的,先生是我见到的第一位敦煌人。史老师作为老一辈的敦煌研究专家,在为人、治学方面所表现的崇高品德和献身精神,以及他给我在学业上的精心指导和谆谆教诲,永远激励我在人生道路上开拓进取。”

  23岁双双与敦煌结下不解之缘

  1943年9月,四川省立美术专科学校迎来了新一届的青年学子,其中就有当时年仅23岁的史苇湘和欧阳琳。开学不久,被后世誉为国画大师的张大千先生带着他和弟子们在敦煌两年零七个月的石窟壁画临本,在成都举办“临抚敦煌壁画”展览。张大千从四川艺专借调了部分学生进行了短暂培训后充当展览的讲解员,史苇湘和欧阳琳二位有幸参与,这就让他们与敦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且也为他们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马德在文中回忆,观看了展览后的史苇湘后来说:“在我三灾八难的一生中,还没有一次可以与初到莫高窟时,心灵受到的震撼与冲击可以比拟。当时,我回忆起1943年在成都为张大千先生‘临抚敦煌壁画’展览会上服务时,见到那些大幅壁画临本,如何使我动心。大千先生对我说‘要做一个中国画家,一定要到敦煌去。’也许就是这一点‘一见钟情’和‘一往情深’,造成我这近50年与莫高窟的欲罢难休。”

  “所以两个人在艺专毕业后谁也没有犹豫,直接奔赴敦煌。欧阳先生是1947年按期毕业后先到敦煌,史先生则是因为1944年参加远征军奔赴中缅抗日前线,一年后回学校于1948年完成学业直奔敦煌的。”马德说:“共同执著追求和神圣使命,成就了他们共同的事业和美满的家庭,让他们为敦煌、为艺术、为国家和民族贡献了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也为后来的学子艺匠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当然,他们更是我本人最为敬仰的恩师和忘年之交。”

  史苇湘先生一生执著、不计名利

  1948年8月,24岁的史苇湘怀着对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炽热之情,践行与欧阳琳的约定,来到远在大西北沙漠中的敦煌,开始了他一生执著追求的敦煌艺术事业。50多年来,他将自己融入大海的历史长河之中,融入敦煌石窟之中,将对敦煌的炽热的感情化为研究工作中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这些感觉驱使下的崇高的敬业精神。

  马德感慨地说:“他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敦煌文物保护、敦煌壁画临摹、敦煌石窟内容的调查、敦煌历史、敦煌石窟艺术史及艺术理论的研究等工作,甚至在长期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资料室主任和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主任期间,在敦煌研究院资料中心的建设和敦煌学术队伍的建设等事业中,一个人做了几个人的工作。”

  据了解,史苇湘先生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为敦煌事业默默地奉献了一生,先后共临摹壁画300余幅,发表学术论文八十余篇,已出版和即将出版的专著及各类画册、图录、资料辑录、论文集共10多种。史苇湘先生的论文是在他去世后,根据生前的意见,选编为《敦煌历史与莫高窟艺术研究》于2002年出版,2012年又编辑出版《陇上学人文存·史苇湘卷》。

  欧阳琳先生一辈子甘为敦煌做“画匠”

  和史苇湘先生相比,欧阳琳先生的经历稍为单纯一些。欧阳先生1924年出生于四川彭县,1947年四川成都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同年9月,经导师沈福文先生推荐,与四名同学长途跋涉一月余来到敦煌莫高窟,成为敦煌研究院一名美术工作者,从事敦煌壁画临摹和研究,直到1986年以副研究员职务退休。

  “欧阳老师从事壁画临摹工作50多年,包括退休后的前13年,她一刻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马德回忆说:“她的绘画工作就只有壁画临摹这一项,这就是说,她一生就专心致志地做着一件事,而这是一件需要几十代人才能做完的事,又是一般的美术家们极不愿意做的事。从事绘画的人一般都自称或被称为艺术家,而欧阳老师和她的同事们都自诩为‘画匠’,她心甘情愿地一辈子做画匠,一辈子默默地从事着敦煌壁画的临摹工作。”

  记者了解到,欧阳琳先生所临摹的敦煌壁画大小计1000余件,曾在日本、法国、前苏联以及北京、上海、兰州等地展览,并被日本、法国出版了图录画册《中国敦煌壁画展》。主要著作有《敦煌图案》、《敦煌纹样拾零》,合著《敦煌图案》、《敦煌壁画线描集》、《敦煌图案临摹本》、《史苇湘、欧阳琳敦煌壁画选》、《敦煌壁画复原图》等。

  “在繁忙而又紧张的壁画临摹工作的间隙,也按照自己的方式从事敦煌艺术的研究工作,发表过一些敦煌图案研究方面的文章,在学术界和美术界都有较大影响。”马德说。

  当代敦煌学专家缅怀先辈诉真情

  “此生有幸在莫高窟生活、工作了30多年,混沌之中徜徉于佛国世界的善业熏陶、沐浴着先辈贤圣的无言滋润。”敦煌研究院专家袁德领也感慨的表示:“佛儒道三家文化的渊源,成就着莫高窟艺术与历史的辉煌;一代又一代莫高窟人的言行风范,泽被着一批又一批后学的成长。从民国到现世,有几对夫妻伴侣终身守望莫高窟并永远归寂长眠于这一方漠土,让我辈后学视为神仙伉俪。史苇湘、欧阳琳先生,就是这样的一对仙侣。”

  马德在文末吐露着心声,激动的心情溢于字里行间:“敦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宗留给子孙后代文化财富,但敦煌首先是一种精神,是两千年间几十代人的前仆后继、锲而不舍的创造与奉献精神,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这也应该是每一位敦煌工作者所具有的精神。而在史、欧阳老师身上,这种精神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50多年来,他们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相互最终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一代宗师,一起为铸造敦煌事业的辉煌贡献了毕生精力。”他说:“不仅如此,二位老师又把自己用一生的心血悟到的关于人生和事业,关于对敦煌艺术的认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大家。他们在这里所展示的高度的社会责任心和神圣的历史使命感,就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新的历史时期,敦煌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升华,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继承和发扬广大。”

  首席记者 李超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